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快讯 > 正文

技术攻关穿越19个溶洞 渝湘高铁刘家坪隧道贯通

  • 2023-03-24 22:08:27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资料图片)

3月24日凌晨,经过中铁十七局建设者28个月的奋战,渝湘高铁刘家坪隧道顺利贯通,成为重庆至黔江段贯通的首座5000米以上长大隧道,标志着全线隧道施工取得阶段性成果。刘家坪隧道位于重庆市彭水县,总长5802米,最大埋深660米,全隧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断层等,存在突水突泥、坍塌等风险,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

工人在隧道工作现场。受访者供图

技术攻关攻克40米溶洞

为高效破解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引用超前水平钻机、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36米液压自行式移动栈桥、智能化二衬台车等工装设备,实现了隧道机械化配套作业。但是当机械化设备遇到溶洞时,却依然感到“束手缚脚”。

“隧道施工过程中先后穿越19个溶洞,在隧道出口掘进到约1700米处遇到最大的溶洞。”中铁十七局重黔铁路项目总工程师赵大钊回忆道。当时爆破后,巨大的溶洞出现在眼前,经过探测,溶洞在隧道的掘进正前方,长度近40米,在隧道底部最大深度近20米,整个掌子面全部被灰色和黄色黏土填满,一旦遇水便成泥状,无法成形。

“虽然对溶洞早有预测,但2022年4月由于南方雨水多,正好赶上持续的强降雨,使山体地表的大量雨水下渗,并从溶洞裂缝处汇集涌出,最大涌水量达到每天8000多立方米。”中铁十七局重黔铁路项目刘家坪隧道出口技术负责人崔建荣谈及这一突发情况仍心有余悸。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撤离了所有人员和设备,施工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

随后,项目聘请了全国知名的处理地质灾害的专业团队,联合建设、设计等单位的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勘查,并根据超前地质探测资料研判安全风险,经过谨慎研究后,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我们最终在掌子面采用跟管钻进工艺加密打设直径为12.7厘米的大管棚,并在隧道顶部和边墙垂直打入直径为42毫米的钢管,注水泥浆对周边破碎土体进行整体加固并封堵出水,以钢管为筋骨,以水泥浆为血肉,在隧道周边筑成一道可承千钧之重的铜墙铁壁,并在地表设置雨量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实时监测降雨量,同时采用人工配合机械一点点掘进。”赵大钊介绍说。

40米的溶洞,项目成立专项小组每日24小时轮流作业,紧盯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预警、雨量监测数据,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上传各类数据、工序进展情况,统筹安排施工,每掘进0.5米就及时立架支护1次。历经4个多月成功穿越溶洞段。

刘家坪隧道贯通现场。受访者供图

绿色施工保乌江画廊美景

刘家坪隧道出口紧邻的郁江既是乌江下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亦是彭水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之一。乌江自古就有“千里乌江,最美还是百里画廊”的美誉,如何在施工时让郁江的水质不被污染,进而让乌江水清岸绿的画廊风景得以延续,建设者们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施工时排出的隧道污水全部通过四级沉淀池过滤,其中一部分再次循环利用,以节约水资源,剩下的污水经过一体化精密磁分离净化设备进行净化处理,严格检测后确保外排水质达标,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绿色工程。

“隧道贯通后,我们主要进行仰拱、二次衬砌和附属工程施工,之后进行无砟轨道施工,今年年底结束之后,等待全线铺轨。”据中铁十七局重黔铁路项目经理徐文斌介绍。

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全长26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厦渝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米”字形高铁网中东南向高铁通道,“目前重庆至黔江段隧道贯通22座,占隧道总工程量的73%,桥梁完成36座,占桥梁总工程量的78%,另外,路基工程也完成了60%。”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武隆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李健告诉记者。

建成通车后,重庆市中心城区到黔江区的通行时间将从现在的4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以内,沿线将形成一条黄金旅游线,届时将填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铁空白,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提升重庆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

推荐阅读

技术攻关穿越19个溶洞 渝湘高铁刘家坪隧道贯通

3月24日凌晨,经过中铁十七局建设者28个月的奋战,渝湘高铁刘家坪隧道顺利贯通,成为重庆至黔江段贯通的...

输入疾病信息即可生成靶点 AIGP大模型平台发布

“输入病人疾病相关的多组学数据,如胃癌病人,AIGP平台即能够分析其多组学数据,找到针对这个胃癌病人...

科技让“未来乡村实验区”更“未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观察

3月下旬,记者走进青山村,亲身感受到了“未来乡村实验区”的魅力。在美丽的青山村背后,离不开科技的赋...

四川: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 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四川共6个项目上榜。近年来,四川不断强化工业互...

重庆初步建成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3月23日,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会在渝举行。来自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各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