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实习记者 陈可轩
2月19日,随着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杨茗惠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工作也走向尾声。接驳车绕过重重山路,杨茗惠回到了驻地酒店。抖一抖志愿者外套上的寒气,她和伙伴们煮了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庆祝圆满完成任务,也庆祝她的20岁生日。
20岁的第一天从冬奥开始,这对杨茗惠意义非凡。“作为志愿者奋斗在第一线,我能和无数人共享奥运会带来的喜悦和泪水,在祖国的盛事中不断获得进步,这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杨茗惠说。
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河北大学的志愿者杨茗惠成为了一名摄影运行助理。她每天要负责检查来自世界各地摄影记者的证件,协助他们有序在场馆内外活动。
这一岗位的志愿者不但要有一定的英语能力,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和力,在冰天雪地里有条不紊地核对现场人员身份,面对突发状况可以迅速应对。虽然工作环境寒冷、节奏快,“但我始终相信自己能认真负责地守护好这次冬奥会。我做到了!”杨茗惠说。
摄影记者为了更好的拍摄角度,往往会跑到相对陡峭的雪坡上,杨茗惠要确认他们穿好能够固定在雪坡上的冰爪,“如果没穿好的话,他们很容易连人带相机滑下来”。
每场比赛,杨茗惠和同事们要在平均气温-20°C的室外站上5~6个小时。从赛前的运动员训练到正式比赛,从一场场资格赛到决赛,间隔只有不到一小时,往往只能让他们轮流休息10分钟。
“我认为志愿服务是一个互相帮助、互相成长、彼此照亮的过程。”杨茗惠在冬奥会志愿服务中有很多感触,她亲眼见证了徐梦桃、齐广璞、谷爱凌等运动员的夺冠之旅,“看到运动员带着国旗在赛场中拼搏,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从我心中迸发出来。”
一位来自美国的摄影记者告诉杨茗惠,他曾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时候就来到过中国,短短的十几年后,2022年他再一次来到北京时,中国的发展让他大为惊叹。
每次听到外国记者对中国的赞美,杨茗惠都倍感自豪:“我始终认为,能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北京冬奥会,我很幸福,也很幸运。我更会永远为祖国而骄傲!”
如今,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圆满闭幕,杨茗惠又将进入新的隔离周期。这一次她要继续为冬残奥会作准备,“我们志愿者还会携手走向冬残奥会,继续把我们优质的服务、我们的温暖和热情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标签: 志愿服务
2月19日,随着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杨茗惠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工作也走向尾声。接...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即将于4日拉开帷幕。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之下,历经7年筹办的北京冬...
3月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14例。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这两种新兴网络媒介,分别以体量轻巧、互动性强的特征,风靡各年龄段网民群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