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 正文

车内异味问题日益凸显 汽车企业应当持续关注并加以重视采措改善

  • 2021-08-02 16:03:26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年来,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愈发重视,车内是否存在异味已经成为了消费者判断汽车产品是否健康环保,以至于影响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影响车内异味的原因都有哪些?究竟哪些产品异味更少、对人体更健康?7月30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以下简称“中消会”)在北京举办“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阶段研究成果分享会”,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车型进行深入的气味调研分析、气味物质解析和气味综合分析。

车内异味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健康环保需求的日益增长,车内健康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领域已逐步涵盖空气质量(包括车内异味和VOCs物质散发)、颗粒物过滤、噪声、禁限用物质、电磁辐射、微生物、防过敏等,其中,车内异味问题正日益凸显,这一点在此次发布的市场调研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台的调研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6月底,我国车内异味累计投诉量高达27728宗;在汽车品牌投诉方面,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均有涉及;在投诉车主信息方面,男车主占据九成以上,说明男车主对于车内异味问题更为重视;从投诉车主所在地区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占据了全国3成以上的投诉量,说明上述地区的人群对于车内异味的敏感度较高。

而在数据分析部分,今年上半年共完成10款车型的气味数据采集工作,并针对两年的采集车型开展了整体车型气味结果分析和典型车型能解析分析。结果显示,整体车型气味结果分析方面,锁定的高风险气味物质主要是芳香烃类、醛类、酯类、醇类等物质;常温检测下,有32%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5个;高温检测下,有36%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14个。常温检测下,有64%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4级;高温检测下,则有48%车型的气味客观强度超过均值3.8级。在两种检测条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气味类型是皮革味、发泡味、溶剂味和刺激味,个别车型出现了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气味类型。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减少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降低气味客观强度、改善气味类型等方面,部分车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车内空气问题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车内异味问题的存在确实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季节因素、供货周期、仓储条件等问题,部分企业量产车型气味能差于研发或管控目标,长此以往将降低消费者信任度,影响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在技术层面,由于车内气味问题的复杂,汽车企业在气味管控方面仍存在技术难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但此次成果发布表明,车内异味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汽车企业应当持续关注,并加以重视,采取改善措施。专家指出,尤其是行业VOCs八项物质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汽车企业应继续加大车内空气质量管控力度,保证产品合规,且在行业车内气味能水仍有提升空间的同时,个别车型表现为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类型,容易引起异味投诉,应重点管控。

据介绍,为深入分析行业车型气味能现状,提供气味改善技术支持,降低消费者健康疑虑,2020年初中消会指导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等行业机构、并联合天津医科大学等医学机构以及汽车相关企业成立了项目组,启动了《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下一步,中消会还将携手中汽数据等行业组织、医学机构以及汽车相关企业持续深入开展车内空气质量技术研究工作,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帮助汽车企业提升车内气味管控技术,增强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汽车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施芸芸)

标签: 客观因素 异味问题 加以重视 持续关注

推荐阅读

光伏将迎来“5.0时代” “十四五”期间有望实现新增装机容量400GW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园正式启用 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崛起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建成运营 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河南2021年度5G建设任务完成 全省累计完成5G网络投资132.1亿元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清洁能源领域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 中国持续领跑全球清洁能源研究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