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 正文

科学家揭示温度调控水稻“瘟疫”发病机制

  • 2022-02-28 20:49:38 来源:科技日报

洪恒飞 陈鎏琰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2月28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寇艳君研究员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温度调控植物对真菌病原体抗性的机制。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于学术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稻瘟病由丝状子囊真菌引起,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长期以来,温度变化影响田间稻瘟病的发生被人们熟知。多年的田间调查发现,当温度达到28~30℃及以上,不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但在24~26℃及以下稻瘟病容易流行,其具体原因此前未有公开揭示。

22℃促进稻瘟病的发生。A,多个水稻品种在22℃时稻瘟病发生比28℃严重;B,叶鞘侵染实验表明,接种48小时后,22℃稻瘟病菌的侵染菌丝扩展快于28℃。绿色荧光所示为稻瘟病菌菌丝。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不仅影响病原菌本身,同时还调控宿主植物的抗性。”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邱结华解释说,研究温度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机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控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尤为重要。

暖温降低茉莉酸调节的基础抗性增强水稻稻瘟病菌感染的模式图。 

该研究成果表明,22℃时的暖温环境削弱植物激素茉莉酸调节的基础抗性,有利于稻瘟病害发生,而施用茉莉酸甲酯能明显提高暖温环境下水稻对稻瘟病抗性。因此,茉莉酸甲酯可作为稻瘟病防控的有效药物。

寇艳君表示,该研究通过揭示温度调节植物对真菌病害的抗性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环境–植物–病原真菌三者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寻找合适的稻瘟病防治方法及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团队供图)

标签: 发病机制

推荐阅读

科学家揭示温度调控水稻“瘟疫”发病机制

2月28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寇艳君研究员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温度调控植物对...

世界罕见病日,专家呼吁“让罕见病专家不再罕见”

“罕见病罕见,罕见病的专家更罕见。如何让罕见病患者更快找到罕见病专家,是我们的追求。同时,我们的...

我国科学家破译控制水稻种子活力的“遗传密码”

通过对不同活力的、经人工老化处理的水稻种子进行转录组和广泛靶向代谢谱的比较分析,中科院植物所的研...

俄罗斯代表团和乌克兰代表团开始举行谈判

据俄罗斯媒体28日报道,俄罗斯代表团和乌克兰代表团当天在白俄罗斯戈梅利州开始举行谈判。

下队“第一课”燃旺“信仰之火”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同时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近日,武警广...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