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红色预警继续 应急响应升级
受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北方多地这两天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雨。
北京市气象局30日18时发布称,31日,北京继续暴雨到大暴雨,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局地雨强大,累积雨量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介绍,受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30日傍晚至8月1日夜间,降雨持续,全市累积降雨量将达“暴雨”量级,房山、门头沟、昌平、石景山、丰台、海淀、延庆、大兴等区部分地区可达“大暴雨”量级。根据预报,北京此轮降水或将超70小时。
(相关资料图)
7月31日,北京降雨还在继续,给早高峰出行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天气网王晓 摄
强降水为何“滞留”京津冀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介绍,此轮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高等特点。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于29日夜间进入河南,继续北上。此时,京津冀东部海上有副热带高压盘踞西伸,西部则存在一个高压脊逐渐东移,29日晚京津冀东西部两个高压打通,在华北北部形成“高压坝”,拦截住“杜苏芮”北上的脚步。
因此,“杜苏芮”在华北到黄淮一带的停留时间会增长,导致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以北京为例,间歇性强降水过程将持续至8月2日早上,持续时间可能会超过70小时。
2023年7月30日,北京,城区上空堆积着厚厚的积雨云层。视觉中国供图
多因素导致京津冀超长“列车效应”
京津冀地区这次过程属于长时间被固定天气系统所影响,在气象学上被称作“列车效应”。
什么是“列车效应”?通俗来讲,这就是降水云团“接上趟了”。“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站在铁道边,一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继松解释说,“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这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从云图或雷达图上看,强降雨云团像列车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经过某一地区,形成了“列车效应”。
“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从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之间的区别看,短时强降水强调的是强度,暴雨则强调累计值,即累计降水量,而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的,这其中就有列车效应的贡献,可以说,短时强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但在列车效应下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往往导致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7月31日,北京降雨还在继续,给早高峰出行带来不利影响。中国天气网王晓 摄
气象学上还有这些神奇效应
在气象学中,温室效应和蝴蝶效应可能是最大众化的术语了,前者普及率极高,老少都能说上一两句;后者受到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学青睐,外延极大丰富。气象学的“效应”,还有不少值得了解的。
·峡谷效应
峡谷效应示意图。
风力为什么在“大风口”会突然加大?其实,这正是受到了“狭管效应”(也称“峡谷效应”)的影响。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但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说回到珠峰上的狭管效应,在北坳营地往上的7500米左右,受到地势狭窄的影响,通过这里的风会明显加大,风速最大可达12级。
·焚风效应
视频来源:天气网
焚风是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它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所造成。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在我国各地也可以见到焚风的踪影,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二郎山等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都有极为强烈的焚风效应。
·雨影效应
温暖潮湿的空气从海洋登上陆地,却被迎面而来的高大山脉挡住去路。它随着山的高度不断攀爬,途中遇冷凝结,降下雨雪。当终于越过山巅俯身向下时,它却发现自己变成了被拧干的毛巾,不能再给山的这一侧带来丰富的降水。科学家将这样的现象形象地称为“雨影效应”。
雨影效应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候生态景观。如果自驾从美国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脉,在西侧,会看到绿色的山麓,巨大的黄松和落叶松,还有翱翔的白头鹰、鱼鹰;到了东侧,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两个看似全然不同的世界在落基山脉山顶相连。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投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使大气变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各种氟氯烃、臭氧和水蒸气等。
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引发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还会使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天气变化,导致气候异常,造成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剧。
新闻多一点
除了杜苏芮,还有这些北上“狠角色”
过去十年,我国也出现过不少登陆后继续北上的台风,为何北上台风更易致灾呢?
北上台风通常具有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范围广、更易致灾等特点。中国天气网盘点台风大数据发现,2013至2022年这十年中,有“梅花”“利奇马”“温比亚”“摩羯”等多个北上影响的台风,它们都是登陆我国华东沿海后一路北上,波及江南、江淮、黄淮、华北甚至东北地区,并给多地带来“重创”。不仅如此,即使是未直接登陆我国的“巴威”“美莎克”“海神”,也曾携风带雨给东北地区带来严重影响。
7月28日,工人在位于漳州市龙海区的G228国道一处路段扶正倾倒的行道树。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从统计来看,这些北上的台风影响范围广、易给途经省份带来灾害。那为何北上台风更易致灾?“地域差异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解释,经常受台风影响的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有丰富的防台风经验,但北方许多地区台风影响有限,当地在防台风经验、基础设施建设和台风防灾意识上难免不足,因此台风一旦登陆北上,更易致灾。
(综合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气象等)
标签:
受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影响,北方多地这两天出现了大
今天(7月31日)白天,华北多地仍有持续性降雨,其中京津冀局地仍有暴
7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座谈会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的祥辰科
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轻工
7月28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