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通讯员 袁忠伟 孟菲菲 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领衔的海洋碳循环研究组与国内外学者合作,系统揭示了亚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性磷匮乏的潜在形成机制与生态效应,为预测未来大气沉降增强对相关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海洋学期刊《湖沼学与海洋学快报》上。
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流涡区因其表层营养盐浓度极低而被称为“海洋荒漠”。受传统营养盐测试方法检测限较高的限制,迄今对该海区表层磷酸盐空间分布格局、控制机制及其对浮游植物影响的认识仍相当匮乏。该研究基于低浓度营养盐检测方法,综合现场观测、船载培养、卫星遥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首次获得亚热带西北太平洋流涡区高精度表层磷酸盐数据。
数据显示,该区域磷酸盐北低南高,呈现与固氮速率(北高南低)相反的经向分布特征。结合模型与实测的海洋表层铁浓度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大气沉降铁的输入可能是导致两者经向差异的主因,即北部较高的大气铁沉降支撑了较高的固氮速率,并造成更多的磷酸盐被消耗而形成磷匮乏。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营养盐添加培养实验发现,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氮限制;而在磷匮乏的北部区域,浮游植物生长同时还受到磷限制。但是,该限制状态在添加事先收集的气溶胶颗粒时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表明大气沉降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关成果为预测未来大气沉降增强对相关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标签: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领衔的海洋碳循环研究组与国...
近期,各类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长三角等地区纷纷挂牌启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成为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23年1-2月,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国家...
2月20日,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率先识别了我国多种卵寄生蜂与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