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资料图)
视觉中国供图
7月23日,迎来大暑节气,我国进入一年中日照最强烈、最炎热的季节。高温炙烤下,有人感觉气温远不止预报的38℃,在户外都快被“烤化了”。那么,气温究竟是如何测量出来的,体感温度又是怎么回事?
百叶箱监测的温度作为气象标准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高级工程师卞赟告诉记者,气象部门监测及公布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环境下距地面1.5米,同时温湿度计处于阴暗、四面通风的百叶箱内测出的温度,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测出成年人直立呼吸区域的流动空气温度。百叶箱中监测出来的温度,通常会作为一个气象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气象专家们会搜集全国的数据,再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
记者在中国气象局观测场内看到,这里分布着百叶箱、自动站辐射传感器、自动站蒸发测量装置等气象观测仪器,能监测40余种气象要素。其中,天气预报所报的气温,一般都是在百叶箱中监测得出的。
从外观来看,用于天气预报的百叶箱内外均为白色,四壁由板条组成,类似居室的百叶窗。百叶箱里面,则主要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其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除了通过百叶箱监测出来的温度来计算未来天气状况,天气变化也是天气预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么,预报又是怎么做出来的?
“预报就是要预报空气未来怎么流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董全介绍说,空气流动都存在物理规律,我们会根据这个物理规律写成数学方程,预报就是这么产生的。
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那么,室外高温与每个人体感温度存在差异又是怎么回事?卞赟介绍说,每个人觉得热或冷,指的是个人的体感温度,它受日晒、地面温度、空气湿度、辐射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日照辐射是地表升温的主要来源。当太阳照射人体时自然会感受到热量,这就是日光的加成作用。在夏季,气温在35℃以上时,路面长时间暴晒,温度升至60℃以上很正常,当行人从这里走过时能感受到滚滚热浪,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空气在“舞动”。此时,人体感受会超过35℃,这就是地面反射辐射带来的加成作用,让体感温度升高。
卞赟说,29℃的气温配上85%的相对湿度,能让人体有35℃的感觉。所以,夏季开空调,除了有降温还有降湿作用,这样人体才会感到舒适。
此外,人们的心情、体质、运动量,以及局部小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体感温度。
关注高温预警信息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中央气象台也频频发布高温预警,那么预警的标准是什么?
董全解释,预警包括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它们都有对应的标准,越往上标准越高。以高温预警为例,连续两天最高气温在35℃以上是高温蓝色预警,连续三天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为高温黄色预警,而高温橙色预警则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40℃以上。
董全提醒公众,关于预警信息,除了关注中央气象台,地方气象台可能更具有针对性。目前正值暑期,户外天气较为炎热,公众在外出旅游时仍需做好防暑防晒措施,高温时段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以防感到闷热、不适,甚至引发中暑。
标签: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视觉中国供图7月23日,迎来大暑节气,我国进入一年
1988年以来每22分钟闪烁一次一颗超长周期磁星(艺术图)。这是一种罕见
视觉中国供图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7月31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
视觉中国供图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脏中脂肪过度增加,超过肝湿重
视觉中国供图近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