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批战略科学家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理解科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探索新的方向,开辟新的疆域。”近日,在“中国战略科学家与科技自立自强”院士专家研讨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呼吁,战略科学家的成长之路曲折漫长,发现和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其发现、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培养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大科学家不一定是战略科学家
(资料图)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科技帅才存在的战略科学家,一直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战略科学家缺口大,是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战略科学家与科技自立自强”院士专家研讨会,旨在通过研讨中国战略科学家这一主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近年来,我国日渐重视对战略科学家群体的培养和支持。2021年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就成为重要议题之一。这个群体被定义为专门研究和解决战略性问题的科学家,能为政府和各种组织提供战略性的思考、分析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计划。
与会院士和专家普遍认为,战略科学家的工作与科学家以及科技人才的工作有所不同,他们更加注重战略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关注的是整体性和长远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郭传杰表示,战略科学家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级科学家群体,在不同的分类中,战略科学家素质结构不尽相同。“大科学家可能名声会很大,但并不一定都是战略科学家。”
国家国防科工局直属机关党委巡视员袁和平说:“战略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他们身上体现了强烈的科学家精神。”
培养战略科学家是系统工程
不同于科技人才和科学家,战略科学家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郭传杰表示,战略科学家要拥有家国情怀和一种使命感,为人公道正派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以大局为重,既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又有独立的主见。在知识结构上,他们往往有很深的专业造诣,但同时也应该对国际国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能力结构上,应该重点考虑科学家是否具有创新成就、战略头脑以及跨界组织协调能力。“钱学森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略科学家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春指出,战略科学家应知识渊博、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具备长远规划经验和团队组织能力。
在谈到如何培养战略科学家时,他认为,培养战略科学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也要努力创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涌现的学术环境。“在人才评价方面,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评价科研成就要把关注点放在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上,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郭传杰介绍,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对应着3种不同的路径,分别是从有宏观思维的一线创新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从有科学素养的企业管理者到科技战略家,以及从有宏观战略思维的科技管理者到科技战略家。“培养战略科学家,除了积极参与国家战略规划,还需要构建重大项目平台,改革科研体制机制,建设良好生态文化,疏通建言献策渠道,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郭传杰强调:“在科学技术发展处在范式变革的当下,也是最缺战略科学家之时,我们急切地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战略科学家出现。”
标签: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批战略科学家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理解科技、政治、...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4月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然身处一个像是被科幻所演绎、大大迥异于以往的时代。一切都变得如此之快,以致我们...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4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第41个“爱鸟周”启动仪式上获悉,《北京观鸟地图》正式对外发...
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顾玲陈杰记者从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获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重大仪器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