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4亿人只有不到3000名职业天文学家,相当于每46万人中才出1名天文学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万分之一左右。”在8月21日-24日召开的第一届天文科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呼吁,“我们希望在未来10年内将中国职业天文学家人数提升到1万人,若按照当前每年增长300人的速度是远远无法实现的。”
为进一步推动天文科学教育,在本次研讨会上,由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天文学家群体驱动的天文科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我们就是为了形成合力,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等各方资源,打通天文学家、科学教师、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渠道,以联盟作为连接器,让学生与科学教育真正连接起来。”
(资料图片)
“通过科学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天文学究竟在做什么,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天文学研究中,同时也能储备后续人才。”南京大学教授李向东说。
天文学是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云南作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小学生的连环追问。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武向平已经历了多次。他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小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维。”在武向平看来,科学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也不是“科学的教育”,而应该是注重思维方式的养成型教育,承担起知识拓展与知识融合的功能。
与会专家认为,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因为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为何天文课难逃“不了了之”的结局
近年来已有很多中小学校采购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等,相关教育机构也推出各类观星活动与天文研学,在天文科学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也有20多所大学成立天文专业,在天文科技创新人才、天文学科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天文科学教育还有很多困难亟待解决。
刘继峰认为,当前中小学天文科学教育普遍资料陈旧,缺乏紧跟前沿热点的新知识,且因望远镜等天文器材动辄投入数十万、上百万,设备设施标准化不足导致后期运行维护成本高昂,很多学校的天文课程最终难逃“不了了之”的结局。同时,作为现行科学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之一,科技场馆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普及面狭窄,中西部偏远地区很难获得与科学相关的素质教育。
为此,刘继峰表示:“需要进行全链条的设计与思考,持续性、体系性地面向全国中小学开展天文科学教育。”
标准化培训让天文教学不再“曲高和寡”
为解决教学资料匮乏、陈旧的问题,天文科学教育联盟将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编写教材。“标准化的教材给一线教师增加了信心,希望教材还可以配套开发实验材料,并在编写后尽快让学校试用,以反馈修改建议。”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小学部教师周友富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做实验学校。”
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专业的天文教育背景,认为天文教学门槛很高、天文设备的可操作性和可用性很差。对此,教师培训工作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丽透露,将建立规范化、职业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天文教师教学水平。标准化硬件工作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光学天文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也表示,工作组将制定标准化指南,帮助中小学选取合适的观测设备,并提供统一的维护方案,实现天文望远镜可使用、可维护、好购买,让每个学生都有用上望远镜的机会。
目前,联盟已经选取了近10家不同程度的试点学校进行探索。“我们希望到2024年可以将天文课程辐射几百所学校,5—10年内服务全国25万所中小学。”刘继峰说。
“希望通过天文科教联盟,创设仰望星辰的自由环境,让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断‘冒’出来。”张丽说道。
“我国14亿人只有不到3000名职业天文学家,相当于每46万人中才出1名天文学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
9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左)结束出舱任务正在返回的画面。新华社发...
科普时报讯(记者罗朝淑陈曦)近日,《柳叶刀—感染病学》发表我国首个国产二价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
人民视觉供图近年来,城市光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白天,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
近日,网络上刮起一股“藿香正气冰中式”的风潮。所谓“藿香正气冰中式”,实际上就是将藿香正气液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