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广西、云南。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居住的水族人口占全国50万水族人口的60%以上,被人们称为水族大本营、水族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据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馆编撰的贵州国家级珍贵民族古籍译注丛书《水书》记载,就饮食文化而言,关于“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水族食俗的较多,给人们的印象也最为突出。
酸和辣,是指食物入口后的味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充分表达了水族对酸味、辣味的不可或缺,无可替代。提起酸味,人们通常会“说酸道醋”,细数米醋、糟醋、麦芽醋、苹果醋、合成醋、高酸度醋等不同风味、不同强度的醋,以为“无醋不酸”“唯醋才酸”。其实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在古代,人类就对酸味有了长久的追求和享用。堪称“中国文化史之宝库”的《周礼》记载:“醯人作醯”,这“醯”,就是如今“醋”的代称。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续博物志》证实:汉朝有了“醋”字的提法,“醋”取代了“醯”。醋成为酸味调味品,有两千多年历史。此前,虽然没有“油盐酱醋”的“醋”,水族人家却很讲究“酸甜苦辣”,其酸,也就有了最早的酸味调味品代表作——鱼酸。
制作鱼酸,是以传统方法捕捞的河鱼、传统工艺酿制的米酒、糯米醪糟、食盐等为原料,严格控制投料比例,装入坛中密封发酵数月而成。异香扑鼻的鱼酸,连着水族人的味蕾。鱼酸可单吃,可用于菜肴调味,爽口开胃,理气化食。吃着,吃着,水族人还吃出了这样的感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挠窜。”
在水族食俗中,一边看重“无菜不酸”,一边强调“无辣不食”。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犹如一切颜色出自红、蓝、黄三种原色的调配,一切味觉也都是酸、甜、苦、咸四种原味掺和而成的。尽管四种原味没有辣什么事,可人们仍习惯于称呼辛辣的刺激感为“辣味”,比如来自辣椒、胡椒、葱、姜、蒜等调味品的辣味。
辣椒,十六世纪传入我国。最初,是用于观赏的花。后来,最早出现辣椒有食用价值的记载,并不是最早接触到辣椒的东南沿海地区,也不是较早接触到辣椒的中部地区,而是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省。清康熙二十九年,贵州巡抚田雯编撰的《黔书》记载:“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原来,那时贵州既不产盐,又交通极不便利,“缺盐情况不若贵州之甚”,世代生活在贵州的水族很早就采用了以辣椒代替食盐的办法,逐渐形成嗜辣的习俗:不止于“无辣不欢”,更讲究“无辣不食”。
水族人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在水族村寨,一部漫长的食辣史,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辣椒文化,关于辣椒的俗语广为流传:“没得辣椒不算菜”“辣椒是穷人的大荤”“菜无论荤素,皆以辣子佐之”“开胃抗寒吃辣椒”“吃不得辣,当不了家”。辣椒还被赋予了“革命”“挑战”“避邪”等概念。辣椒的贡献,有食物属性,有调味作用,有文化含义,还有药物功效。辣椒的食疗和药用价值,早在辣椒走上餐桌之前,就已写进中医古籍《本草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驱寒),亦能祛水湿(祛湿)”。
据考证,在水族生活中,辣椒是先进药房,后进厨房。辣椒为代表的辣,醋为领衔者的酸,在厨房里相遇,给水族美食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酸辣搭配,融为一体。从此结束了酸和辣各自为战的历史,经常由酸或辣的单打独斗变为酸酸辣辣的强强联合,一种奇妙的复合味——酸辣味诞生了。酸辣汤、酸辣粉、酸辣凉粉、酸辣豆花、酸辣木耳、酸辣土豆丝、酸辣圆白菜、酸辣牛百叶、酸辣回锅三文鱼……且酸且辣的酸辣菜肴,有荤有素,有凉有热,争奇斗艳,争先恐后走上水族人家的餐桌,走向更广阔的餐饮市场。
水族助力其主要聚居地贵州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贵州的酸辣有别于四川的麻辣、湖南的咸辣、云南的甜辣、江西的香辣、陕西的油辣、东北的生辣。贵州之以酸辣著称,与当地的水族不无关系,与咸味、酸味、辣味三类调味品最能“下饭”不无关系,与缺盐时期形成以酸代盐的食俗不无关系,与贵州山地和高原的自然环境、盛产辣椒的自然资源不无关系。于是,人们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耳边又响起了水族朋友对酸辣味情有独钟的声音:吃饭没酸辣,龙肉都咽不下。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标签: 三都水族自治县
(视觉中国供图)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广西、云南。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
豆棚瓜架(视觉中国供图)有段时间,水果价格上升。有专家表示,从营养成分、价格、口味等方面采用科学...
(视觉中国供图)周五,门诊来了好几位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她们眼睛奇痒、充血甚至水肿,有的伴有畏光、...
我国约有2亿颈椎病患者,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昂首挺胸”,汉语成语,出自欧阳予倩《小英姑娘》:“...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夏季气温高、降水多,汛期旱涝灾害频繁,因此是防汛减灾的重要时段。国家气候中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