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新要闻】美国爆发耳念珠菌感染,一半患者死亡,和咱有关系么?

  • 2023-03-27 21:03:39 来源:凤凰网

最近有新闻报道说,美国正在流行一种名叫“耳念珠菌”的超级真菌,甚至有报道援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信息,说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会在90天内死亡。


(相关资料图)

这个死亡率也太吓人了。

于是有些人就看到这个害怕了,尤其是看到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就更害怕这种看上去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传入中国,“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甚至上了微博热搜。

其实,倒也没必要太恐慌。

有些报道援引的“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会在90天内死亡”的说法,其实是美国CDC引用的其他文献,而原始文献中说的是在耳念珠菌引起的真菌血症中,30天死亡率达39%,90天死亡率达58%。

好像比一半还高,更可怕了?

其实这个死亡率在真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中并无异常,有的真菌比耳念珠菌还凶。

而且所谓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危重症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他们容易死亡,而死亡也未必是单纯因为真菌感染。

至于害怕耳念珠菌从美国传入中国的,其实2019年时中国大陆就已经报道耳念珠菌感染18例,当时可没有一例死亡。

那完全不用担心了?

也不是。

因为美国耳念珠菌病例增长确实很快,是有点吓人的。

耳念珠菌第一次在美国发现病例是在2016年,2016年美国只有53例病例。然而到去年感染病例已经高达2377例了。

数据来源:封面新闻、新华网

这个传播速度当然比不上新冠,但这趋势有点可怕。

为什么美国耳念珠菌感染近年来飙升?

去年在《中国真菌学杂志》上刊发的一篇文章就解释了这个问题。

其中提到,新冠患者有较大风险患新冠相关念珠菌病,其中西班牙的一份研究显示,新冠相关念珠菌病发病率为0.4%,病死率高达50%。英国研究中,使用呼吸机后新冠相关念珠菌病发病率高达12.6%,病死率高达47.1%。念珠菌感染多为白念珠菌,其次才是耳念珠菌。

ICU中的一些导管容易让念珠菌进入人体,ECMO的使用也使人体容易感染念珠菌。另外,治疗中使用皮质类固醇,以及新冠患者Fe离子失调,也都增加了新冠患者感染念珠菌的风险。

美国的报道也指出,耳念珠菌也不是什么陌生生物,本来就与人类长即共存,分布很广,一般来说不会侵染人体。然而当人体的抵抗力变差,耳念珠菌就会感染人体。新冠也会造成人体提抗力差,耳念珠菌趁虚而入。

其实因为新冠流行而肆虐的真菌可不只有念珠菌,如果大家记性还好的话,就会想起2021年在印度新冠肆虐时期的毛霉菌病。

据说是因为使用类固醇治疗新冠,导致毛霉菌病例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和免疫系统较弱的新冠患者尤其容易感染这种真菌。

而且毛霉菌也并不是什么罕见微生物,也是长期和人类共存的——我们熟悉的豆腐乳就是毛霉菌参与制造的。

是新冠让毛霉菌有了感染人体的可乘之机。

根据印度卫生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20日,印度已经报告了超过4.5万例毛霉菌感染病例,超过4300人死亡。

这确实很可怕。

此外,还有一些真菌侵染和新冠有关。别说新冠了,即使是流感感染都是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别觉得中国是例外,2020年时武汉的新冠研究中,9例普通患者中有3例继发真菌感染,17例危重患者中有6例继发真菌感染。

去年《中国真菌学杂志》上刊发的这篇关于新冠和霉菌的论文,结尾写道,“新冠疫情自爆发至今已有2年之多,科学界还没有研发出特效药物。尽管已有多款疫苗上市,极大地降低了重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疫苗仍未能有效阻止疫情的传播。因此,基于上述原因,在新冠疫情消失之前,新冠与真菌的合并感染将给临床医学和科学界带来挑战”。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我们现在已经面临着新冠和甲流等传染病的流行了。真菌也有可能趁虚而入。

那该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得、少得新冠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不给真菌可乘之机。

标签:

推荐阅读

【新要闻】美国爆发耳念珠菌感染,一半患者死亡,和咱有关系么?

这个传播速度当然比不上新冠,但这趋势有点可怕。

【独家】观致汽车员工被欠薪4个多月 汽车厂区一片凄清

观致汽车的研发部门已经从上海撤离。

全球信息:不会PS没关系 AI拼图技术已能以假乱真

不会PS没关系AI拼图技术已能以假乱真

环球即时看!新冠病毒或能改变人体细胞基因组结构 有助解释“长新冠”

新冠病毒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人体内的染色质一直是未解之谜。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