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动态焦点:“零糖”真的健康?《细胞》发现肠道微生物受不了,你也没法好过

  • 2022-08-20 10:03:52 来源:凤凰网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想感受甜甜的味道,又不想摄入过多能量,这是许多爱吃又不敢吃的消费者的心理。折中来看,用甜味剂代替糖提供味觉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代糖产品,有些也会标注着“0糖”,种类从饮料到零食一应俱全。这些产品中的甜味剂或者代糖鼻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1879年出现的第一种人造甜味剂糖精在问世后就因物美价廉而成为了许多食品的糖替代品。


(资料图)

现在的甜味剂经过发展,已经有了许多种类,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等。尽管甜味剂本身不提供热量,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代名词,但是我们身体内部的生化代谢过程是否真的不会受到甜味剂的影响?

图片来源:123RF

目前有些研究可能给出了令人担忧的答案,比如《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就曾表明甜味剂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功能,每天喝少量含甜味剂的饮料,与喝含糖饮料一样都会提升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与完全不喝的人群相比,喝甜味剂饮料最多的人群,CVD风险要升高32%。

而《细胞》的最新研究再给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添上了一笔,维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发现我们常常认为中性的代糖,有一些可以显著影响人类微生物组,甚至改变血糖水平。

维茨曼科学研究所Eran Elinav博士和同事最早在小鼠中就曾观察到了这一趋势。他们曾在给小鼠喂食含有代糖的食物后发现,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生存状态受到影响,并且对血糖的反应也变差了。

▲甜味剂会对人体的微生物组和代谢产生影响(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在最新研究中,Elinav博士将研究对象提升到了人类。为了避免过去饮食经历的一些影响,研究团队调查并挑选了那些从来不进食代糖产品的志愿者,随后把他们分成了6组。实验组分别在实验周期中每天摄入一定量的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摄入量要低于日常推荐标准;对照组则会摄入等量的葡萄糖,或者不摄入额外的添加剂。

研究分别在试验开展后监测了志愿者的代谢分子、微生物组变化以及血糖控制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一些志愿者粪便样本中提取的微生物组成开始发生了改变,影响最显著的样本来自摄入糖精和三氯蔗糖的志愿者,其他两种代糖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照组的微生物组成则前后几乎没有改变。

▲摄入甜味剂一段时间后,微生物组成就会发生变化(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除了微生物组成本身的变化,它们分泌到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也会产生明显的改变。这些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从分析结果来看,摄入代糖后的一段时间内,血糖反应会显著升高,并且这种异常会持续大约2周,在试验结束后才恢复正常水平。

“这些结果显示,人类食用代糖后微生物会发生高度变化,并且可能诱导人体对血糖的反应,”Elinav博士表示。他们将摄入代糖志愿者的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后,小鼠的血糖反应表现得与人类基本一致。这也印证了微生物的变化与个体对血糖的反应具有联系。

Elinav博士指出,代糖的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不是我们原本认为的没有影响。“我们需要提高意识,尽量避免摄入代糖,在我看来,喝水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参考资料:

[1]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affect human microbiomes and can alter glycemic responses. Retrieved August 18, 2022 from 

[2] Suez et al. “Personalized microbiome-driven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 

标签: 药明康德

推荐阅读

动态焦点:“零糖”真的健康?《细胞》发现肠道微生物受不了,你也没法好过

“零糖”真的健康?《细胞》发现肠道微生物受不了,你也没法好过

天天日报丨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第433次飞行

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103次发射成功,历时15年。

焦点热门:到处都在发高温,到处都在闹干旱,那么水到底去哪里了呢?

最近持续1个月左右的高温天气中,中国有194个国家气象站记录到了历史最高气温。

【全球快播报】雷军演示智能召唤小米汽车:手机一键操作,自动出车库接人

8月17日晚,雷军在其抖音账号上展示了智能召唤小米自动驾驶汽车的用法。

全球今头条!SpaceX星际飞船拿下大单:2023年发射日本通信卫星

目前,SpaceX正在得克萨斯州测试星际飞船原型。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