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最近,“二舅”视频爆火,虽然有加工成分,但网友依然认为二舅的人设特别治愈,尤其是缓解当代年轻人愤愤不平、焦虑等精神内耗。
尤其是其标题:《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让人看后有种看到希望、豁然开朗的感受。
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内耗”呢?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部分同学课堂上面临老师的提问时,心里会经历巨大的拉扯——一个小人要举手回答问题;另一个小人却因为害怕答错,拒绝回答问题。
或者,你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虽然已经准备的比较充分,但依然会因这件事未知的困难,而感到痛苦、焦虑、害怕、烦躁、压力,在这些情绪压力下,你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做这件事,也因此踌躇不前,不断犹豫。
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上海医院精神科的医生,一起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解释的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表示:“精神内耗”其实并非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也不是医学术语,结合临床来看的话,覆盖面应该更多,譬如当前很多人存在的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如对未来的迷茫、对职场的担忧、对现状的不满等。
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任职的精神科医生朱逸溪称,“精神内耗所形容的,往往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现实生活存在不满,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跨前一步,但根本找不到方向。在这种想与不想之中,心态被拉扯消磨,逐渐会走向负面的情绪。”
他补充道:“‘精神内耗’可能会存在于一些家庭条件看着不错、或者本身能力很强的年轻人身上。一些拥有充足社会资源的年轻人,但他们实际想要追求的东西和一直以来被灌输的价值观,往往并不一致,就会经常产生自己“对还是不对”的困惑。
朱逸溪还提及,另外还有一些能力很强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满足了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好大学、留在了大城市,自己却越来越迷茫。
标签:
“精神内耗往往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对现实生活存在不满,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毅力号采集到的样本预计于2033年返回地球。
“精神内耗”更多地由想法与情感上的自我冲突所导致,常伴随着明显的疲惫感。
我们对它太熟悉,熟悉得一无所知。
66岁的艾滋病患者停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超过17个月,仍然没有发现HIV病毒复制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