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鱼会喝水吗?会尿尿吗?鱼的记忆只有7秒?更有趣的是…

  • 2022-03-28 10:40:15 来源:凤凰网

鱼的种类很多,也各有特点。

然而说起鱼,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鱼的记忆只有7秒”。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用“鱼的记忆”来形容一个人记性差。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另外关于鱼,一些小伙伴还会有这样的好奇:鱼生活在水里,它会不会喝水?会尿尿吗?怎么养鱼才能活的更久呢?往下看,答案就都有啦

鱼的记忆只有7秒?

关于鱼类记忆只有7秒的说法广为流传,但实际上鱼类的记忆远不止7秒。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以金鱼为对象开展了鱼类记忆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将一道光从鱼缸的一端发射到另一端,20秒后在释放光源的另一端释放电击,如此反复操作多次。随后,他们发现金鱼对电击形成了记忆,当它们再次看到光线后会迅速地游到光源释放的那一端以躲避电击,并且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金鱼都能记住这种“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对于另一种观赏性鱼类—天堂鱼,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它们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它们能记住之前见到过的“陌生邻居”,并且这种记忆至少可以保持数月之久。

另外,许多学者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证明了鱼类具有长期的记忆。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在训练后,能够学会根据信号灯的颜色辨别进食时间、学会如何走迷宫等。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鱼类具有较长记忆的缩影,景区的观赏鱼在游客食物的刺激下,每当有游客靠近鱼塘时都会主动地向游客游来,试图获取食物。此外,近年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斑马鱼还可通过DNA甲基化(表观遗传学)的方式将记忆传递给子代。

鱼会喝水吗?会尿尿吗?

按生活环境的不同,鱼类可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它们都需要从水体中摄取足够的氧气以满足自身代谢的需要。

鱼类主要是通过口、口咽腔以及鳃盖的协调作用完成呼吸过程,这在过程中大量的水会从口腔进入鱼体内,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的定义为鱼类“喝水”的过程。由于淡水鱼和海水鱼生活的水环境盐度存在极大差异,为维持自身渗透压的稳定性,它们形成了不同的“喝水”的方式。

对于淡水鱼而言,其体内的盐浓度高于外界的淡水,因此大量的淡水会不断渗透进入鱼体中,可以说淡水鱼是被“灌”着喝水。淡水鱼为了维持自身渗透压的稳定性需要将大量渗入体内的水排出体外,它的肾脏不断的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同时吸收盐分,最后经膀胱和泄殖孔排出体外。

相比之下,海水鱼生活于海水之中,其体内盐分的含量低于外界的海水,导致其体内的水分不断流失。为了维持渗透压的稳定,海水鱼要主动去“喝水”,以补充自身减少的水分。海水鱼也需要将体内的过多的盐分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也需要撒尿,但尿量远低于淡水鱼。

总体而言,海水鱼和淡水鱼都会“喝水”,只不过淡水鱼是被动“喝水”,而海水鱼则是主动“喝水”。此外,在进化过程中,一些鱼类形成了特殊的方式来维持自身渗透压的稳定。例如鲨鱼,它可通过保留尿素使体内的渗透压略高于海水。鲨鱼机体中的代谢废物主要是通过皮肤排出的,它没有膀胱,因而鲨鱼不“撒尿”。

鱼的寿命有多久?

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发现鱼的种类已超过两万多种,不同种类鱼之间的寿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迄今发现的寿命较短的鱼类有鳉鱼、断虎鱼、银鱼等,虽然它们不像蜉蝣那般朝生暮死,但它们从经历出生到死亡也就仅仅1年左右的时间。孔雀鱼和斑马鱼的寿命稍长些,一般存活能2年左右。罗汉鱼的平均寿命能达到6~10年。

鲟鱼是一种性成熟周期较长的鱼类,它的寿命可达到40年。对于一般的鲨鱼,它们能存活30年,而鲸鲨的寿命却能达到70~100年之久。

当然,还存在比鲸鲨活得更久的鱼类,那就是狗鱼,它堪称是鱼中的“老寿星”,寿命可达到200年。狗鱼具有如此长的寿命与它生活在北半球寒冷地区有关。

养鱼要注意什么?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水质尤为重要。家里使用的自然水通常氯的含量比较高,有些观赏鱼对氯离子比较敏感,可能会损伤鱼的鳃部,因此自然水使用前最好充分曝气或静止几天再使用。

水体中氧气的供给也是非常必要的,可防止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或长期的低氧应激。另外,需要定期的清洗和更换过滤装置保证水质的清洁。

由于鱼类是一种变温动物,在每次换水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1/3,这样就能保证水温的相对稳定,以防鱼类“感冒”。当然,充足的营养供给也是必要,但要注意适量投喂,过多的残饵会造成水质的恶化。

综上,清洁和稳定的水质以及充足的营养供应是鱼类活得更久的重要保证。

标签:

推荐阅读

江苏老伯驾驶自制直升机飞上天:已更新到3.0 还能折叠

外观简陋,也看不到保护措施,“驾驶员”完全裸露在空中。

为啥会“春困”?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小心这三点

如果排除了这些原因还是频繁犯困,务必及时就医。

南极地区一冰架崩解 面积与美国城市洛杉矶相仿

海冰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冰架受到海浪冲击。

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颗粒 科学家惊叹:影响健康?

微塑料颗粒可以附着在红细胞的外膜上,可能会限制它们输送氧气的能力。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