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年轻人 你相信光吗?

  • 2022-02-02 09:18:05 来源:凤凰网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在完成任务后,从64亿公里外的黑暗宇宙里远望“故乡”,拍摄下了一幅太阳系的“全家福”。

旅行者1号上放着记录人类和地球信息的光盘,通过它,我们向广袤宇宙递出了第一张名片(图:壹图网)

这张照片中,地球以0.12像素的“暗淡蓝点”出现在其中。这粒在浩瀚宇宙中的发着光的微尘,是人类文明创造的辉煌,也是每个人用努力点亮的荣光。

渺渺茫茫中,地球孕育出生命是很幸运的事,但正因如此,这颗蔚蓝星球才更显弥足珍贵(找找看,图:壹图网)

在我国最顶尖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就有这样一群将光印在心间的“寻光人”

他们不仅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也如远洋上的灯塔一般,为迷雾中航行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灯塔上闪耀的光芒,名字叫“科学”(图:壹图网)

将“探月”当使命,用星辰点亮梦想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升天,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类有机会通过天文望远镜、雷达等设备,追寻寰宇中的光亮。

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激动人心的划时代事件,比如,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对准星空那一刻(一位观星者,图:壹图网)

多年前,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小县城里,一个小男孩就将追寻星球奥秘,定为了一生要追寻的光。这个男孩就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探月工程第一人——欧阳自远院士

1952年,18岁的欧阳自远刚刚完成高中学业。基于自身热爱和国家需要,他违背了父母希望他学医的愿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的“寻光之路”。而这一追,就是一辈子。

人之于地球和宇宙,都是极其渺小的存在,但人身上迸发出的理想之光,比银河璀璨(图:壹图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国陆续开展太空探索。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进入行星轨道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再到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上的两位宇航员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登月。

月球不是古人想象的那般皎洁无暇,它和地球一样,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图:壹图网)

国外对地外星球的探索,给当时还在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欧阳自远,带来了极大触动。

从那时起,拥有地球化学知识背景的欧阳自远,先后开展对陨石和月球岩石样品的研究,并不断地为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做准备。

月球的土壤,会有桂花的味道吗?(图:Wiki)

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3年,欧阳自远正式向国家提出“开展中国的月球探测”设想。

2004年,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同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规划为“绕、落、回”三大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明月怀有无限遐想,在科技昌明的今日,终于能亲自去看看了(图:图虫创意)

而这一规划的主角,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一系列探测设备。它们一登场,便惊艳了世界。

2007年,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2020年,“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的任务。

带着人们赋予的美好寓意和殷切期盼,神箭冲破苍穹云霄,扶摇直上九万里(图:图虫创意)

从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到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欧阳自远和“嫦娥”科研团队面对困境丝毫不放弃,凭借着“靠自己”的信念之光,让我国的“探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点亮千年来中华民族“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探月叫嫦娥;探火星叫祝融;空间站叫天宫,中国人用专属的浪漫情怀,表达对宇宙的向往(图:图虫创意)

如今,已有87岁高龄的欧阳自远院士,仍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不仅用心中的热血和光芒,让“嫦娥”穿梭在星空北斗间,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航天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增加了不少青春脸庞。

不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年轻的科学“群星”终将在浩瀚宇宙中闪耀。

科学真理总是永不停歇,一路向前,所以,进一寸,自有进一寸的欢喜(图:图虫创意)

此外,从2005年开始,欧阳自远院士每年会抽出时间完成四五十场科普讲座,也会通过线上的方式和大众交流。

在互动中,欧阳自远院士除了会讲解科学知识,还会宣扬科学精神,真正做到了用“科学之光”点亮听众们的“航天之梦”。除了仰望星空,我们也要脚踏实地。

以天地为己任,一步一步踏出光

46亿年前,地球在太阳星云中诞生。经过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生命演化,逐渐成为养育数以亿计生灵的蓝色星球

作为见证地球历史的表现形式之一,火山作用贯穿于地球的各个圈层中。

打个比方:火山活动,就如同地球的脉搏,如果这个现象停止了,地球将会陷入死寂(智利火山,图:壹图网)

岩浆为我们提供了水的最初来源,火山的隆起、喷发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矿产地热等资源。可以说,火山是人类探索地球深层奥秘的天然窗口。

火山喷发扬起的火山灰遮天蔽日,杀死生命,但火山周边也能形成肥沃的火山土壤,滋养生命(图:图虫创意)

说到火山研究,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

从上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地质学到成为火山地质领域泰斗,与地质学相遇的六十多年来,刘嘉麒院士通过大量系统性和原创性工作,“以天地为己任,探地球之宝藏”,不断挖掘地质潜能

他在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等研究上,做出诸多贡献。

南极火山数量繁多,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带,这里的火山丰富性很高,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图:壹图网)

与很多“地学人”一样,刘嘉麒院士常穿着冲锋衣、手拿地质锤、身挎地质包,穿行于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中,攀登在青藏高原的极致高山上,用实际行动追寻“地学之光”。

除了对大地本身的探索外,刘嘉麒院士还致力于用地质学为人类增添福祉。其中对武岩纤维新材料的推广,可谓是“点石成金”。

玄武岩其实是火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结的产物(彷佛仍在流动,图:壹图网)

作为火成岩的一种,硬邦邦的玄武岩在岩石大家族中并不算得上出众。

但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在经过高温加热、澄清冷却、拉丝牵引等一系列操作后,成为了集强度高、电绝缘、耐腐蚀、耐高温等为一身的玄武岩纤维绿色环保新材料,更是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顶梁柱”。

玄武岩经过科技锤炼后,显现出强大的韧性(纤维质感,图:图虫创意)

作为我国继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之后的第四高性能纤维,玄武岩纤维已在汽车、造船、航天等领域得到应用。

这种材料绝缘不燃,各方面性能优越,所以应用面很广,建工领域也有使用(图:图虫创意)

刘嘉麒院士用双脚踏出一步步光,将深地资源转化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在大地上寻光的,还有另一位“80后”。

与植物一起追光,一生做好一件事

这位“80后”就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匡廷云院士在植物生理学领域驰骋多年,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研究,与光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覆盖地表的绿色植物和海洋中光合生物,利用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出氧气。

一棵水草在通过光合作用造氧(图:壹图网)

作为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过程,光合作用制造出的氧气,几乎为地球上所有生命提供了生存保障。

天地高远,大如鲲鹏,小若蜉蝣一切生灵莫不呼吸吐纳(图:壹图网)

而在叶绿体光合膜上一一排列、具有特定空间排布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和电子传递体,是绿色植物进行高效光合作用的基础。

只有将光合膜的微观机理研究透彻,才能阐明光合作用高效的原因,并为植物学研究的诸多领域提供可靠基石。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生命赖以存续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一个重要方向(图:壹图网)

半个多世纪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先生开启了我国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的研究大门。而当时匡廷云才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后赴莫斯科留学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多国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后,匡廷云决定回国,并进一步推进光合膜研究

那时,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抱着“再困难我们也要开展”的决心,匡廷云和老师汤佩松等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崎岖的“追光之路”。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植物研究者,用实际行动交出了答卷(图:shutterstock)

1988年,包括哈特穆特·米歇尔在内的三位科学家,凭借着对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光合作用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看到外国科学家取得如此成就,匡廷云等中国科学家很不甘心。

上世纪90年代,匡廷云院士主持了我国第一批“973”项目,将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制和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提上了日程。

经过不懈的努力,该课题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的晶体结构,填补了我国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领域的空白,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这次突破,也引领着我国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越走越远。

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意味更多产量,对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菠菜田,图:图虫创意)

2015年,匡廷云院士参与的中科院植物所光合膜蛋白创新团队,又在高等植物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复合物PSI-LHCI的精细结构上取得突破。

毫无疑问,对光的执着追寻,能予人勇敢与力量。而用匡廷云院士的话说,就是“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

虽已是“杖朝之年”,但匡廷云院士仍坚持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一线。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图:图虫创意)

近年来,她带领团队与多方合作,结合光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多领域知识,致力于打造“智能化植物工厂”。

这种工厂里面安装的特殊LED照明系统,能针对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光质光量,实时调控。最大程度利用的植物光合作用,为未来农业发展转向工业化提供可能。

智能光照下的植物,长势喜人(图:壹图网)

匡廷云院士是一位真正的寻光者,用“做好一件事”的坚定信念和科研能力,真正做到了引万物之光,惠及人类

在漫漫追光路上,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实地,也有人将光的力量进行传播。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 shutterstock

标签: 院士 地球 欧阳自远 壹图 火山 光合作用 地质 匡廷云

推荐阅读

年轻人 你相信光吗?

不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年轻的科学“群星”终将在浩瀚宇宙中闪耀。

特斯拉召回逾5万辆汽车FSD Beta软件 或使车主违反交规

特斯拉没有接到与这种情况有关的投诉、实地测试、撞车、伤亡报告

小鹏汽车1月交付12922辆同比上涨115% 累计交付超15万辆

小鹏汽车1月交付12922辆同比上涨115%累计交付超15万辆

蔚来宣布1月共交付9652台电动汽车 同比增长33.6%

蔚来宣布1月共交付9652台电动汽车同比增长33 6%

理想汽车1月交付理想one 12268辆

理想汽车1月交付理想one12268辆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