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昨天(5月11日),由中科院先导专项(A类)支持研发的两型设备——深海浮游式移动作业系统及深海底爬行式移动作业系统在南海海域顺利完成了4500米级的海上试验,并通过了现场专家组的考核。
据中科院深海所介绍,这两型装备2019年立项,历时4年半研发完成,分别针对水中和海底两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实现功能互补。
深海浮游式移动作业系统采用中继器加浮游平台分体式结构,中继器可实时观测浮游平台周边情况,在不同水深进行作业。本次海试中最大作业深度达到4543米,将在水下油田开发、海洋工程等领域发挥作用。
深海底爬行式移动作业系统则设计成了履带式行走结构,可在海底沉积物稀软底质的行驶条件下移动作业,并且通过更换不同形式的履带,实现海底多种复杂条件的行走功能。本次海试的最大深度达到4098米,并搭载了智能作业机械手、海底破碎收集模块等开展试验,未来将应用于地质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
科研人员介绍,这两型作业系统首次进行了国产化系统配套,布放回收装置的绞车、A架等水面支持部分,以及推进器、声学仪器、水下灯、高清相机等关键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此次海试的顺利实施,验证了该类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运行的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师 谢超:本次海试的两型设备作为深海科学考察的通用型搭载平台,可为今后的深海作业再添两台利器,进一步拓展深海领域科学考察的活动范围和手段。
标签:
昨天(5月11日),由中科院先导专项(A类)支持研发的两型设备——深海浮游式移动作业系统及深海底爬行...
5月11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梦系红楼》大型主题音乐会在光谷体
记者5月12日从中山大学了解到,该校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因在旅游知识创新与传播方面作出卓越贡献,被联合国
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人员展示的“机器人协同的检测系统”让人眼前...
5月12日是全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