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快讯 > 正文

新技术新装备服务应急救灾——写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之际

  • 2023-05-12 06:15:30 来源:科技日报

芶文涵 陈科


【资料图】

大型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应急充电方舱……日前,在四川乐山市沐川县、凉山州宁南县等地举行的四川省2023年抗震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中,涉及城市航空救援、废墟搜救、道路电力通信抢修保通、地灾抢险等多领域的应急设备齐齐亮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汶川地震15周年之际,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科技力量如何支撑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5月11日笔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及科研单位。

2022年9月,四川甘孜州泸定6.8级地震救灾现场,双尾蝎无人机挂载光电侦察吊舱、空中基站设备出动,累计为5600名用户接入通信网络。在四川,不断“升级换代”的救灾设备正成为灾后应急救援的“利器”。

2022年2月,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启动“大型高空全网应急通信无人机平台”项目,并于当年7月在海拔4238米的甘孜康定机场使用双尾蝎无人机,完成了全球首次“高海拔”地区、“无信号”区域等复杂自然环境与真实应急条件下,无人机搭载空中基站实现全网应急通信的“实战”测试。

“15年前的汶川地震救援中,我们还主要依靠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以及人力抢修基站、抢通光缆来恢复通信,所需时间长且工作难度大。如今只需无人机设备,便能恢复灾区通信。”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为通信抢险“提速”外,新型应急救灾设备正广泛应用于协助搜救震区被困人员中。在2022年泸定抗震救灾中,MIMO雷达人体目标辨识与定位装备和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通过实现多个目标的三维定位,并将雷达回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无线传输到手持终端,让救援人员能够进行综合判断分析,有效克服了单一传感器探测的技术缺陷。

“地震预警信息早发出一秒钟、多传播一公里,都对挽救生命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回望15年来我国地震预警事业的发展,四川大学教授、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自2010年起,该所已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覆盖我国24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并成功预警76次破坏性地震,包括2013年四川芦山7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级地震等。

王暾介绍,目前小米、华为等多款国产手机都已接入地震预警功能,可使手机用户无须安装地震预警App就能享用地震预警功能。“目前,我们正联合国内手机企业试验手机地震监测预警功能,以实现以手机内置传感器取代传统预警监测仪的技术突破。”他说。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四川已整合省级应急救援专业队、乡村两级应急队伍等救援力量4800余支24万余人,形成县域“1小时”和乡镇“半小时”应急救援响应圈,并在全省布局6个区域性综合救援基地,建设应急指挥场所204个。未来,四川还将全面强化地震地灾应对,推动防震减灾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并着力提升应急处置保障能力,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下图为应急救援专业队队员徒步穿越泸定地震滑坡体。 受访者供图

标签:

推荐阅读

新技术新装备服务应急救灾——写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之际

芶文涵 陈科大型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多模融合生命探测仪、应急充电方舱……日前,在四川乐山市沐川县、...

首部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专著发行|全球热推荐

杨亚龙 陈科11日,《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专著(以下简称专著)发行仪式在四川成都举

当前快报:上好“双保险” 防患于未然——写在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李丽云 杨宇航 颉满斌 韩荣 实习记者 孙越“你拍一,我拍一,小孩不玩打火

世界热门: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投运——“拉索”向天接射线

5月10日,经过8年预研、4年建设,“拉索”迎来关键节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验收委员会认...

今日快讯:四川:助推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高效运用

日前由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主办的首场“大仪共享服务平台助推科研仪器设备应用沙龙”活动在成都举行...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