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依靠仿真软件精准计算,合理运用超构材料,厂房昼夜噪声从90多分贝降到50分贝……
(资料图)
“这就是机器的隔声罩,如果没有它,我们就要停工停产。”3月24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常熟市皓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腾芳指着厂区内一座白色装置说,在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帮助下,困扰企业的噪声污染难题迎刃而解。
2020年,“苏州·中国声谷”在常熟启动建设,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一个世界级声学产业创新生态圈蓬勃而出。
近年来,常熟市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统领、以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根本,走出一条科技与产业、乡村、金融、县域“融合”的创新驱动之路。
科技融入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全球95%的国际通信依赖于海底光缆,过去,这一市场长期被几家国外公司垄断。
在常熟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从零开始,潜心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深海海底光缆系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2018年,他们仅用33天,就铺设完成了世界最长单根无接头海底高速光缆,总长1115公里,推动马尔代夫由2G时代进入4G时代。
帮助马尔代夫解决通信障碍的就是由江苏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他们主持完成的“超大容量跨洋全海域海底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
近年来,常熟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通道,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形成“354”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氢燃料电池等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2022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50%。
同时,常熟还较早地探索了企业主导、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的发展新模式。通过全省首创的“项目经理”模式,常熟与江苏省产研院合作共建液晶所、北大分子所、金属所三家专业化研究所,引导新兴产业技术与本土优势产业加快融合。
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苏州·中国声谷”,2022年,已落户声学产创项目92个、总投资120亿元,实现了声学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聚变效应。
创新融入县域,科技改革赋能发展
县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先天不足”。如何打破科教资源与县域发展的隔膜?
2008年9月,15名来自省内高校的教授、博士,组成首个“科技镇长团”奔赴常熟,团长任副市长,其余14人任乡镇或开发区党政副职。随后,这一模式推广到全省,形成“县县通大院大所、镇镇有教授博士”的局面。15年来,先后有15批157位“科技镇长”挂职常熟,成为企业与高校院所互通的“双面胶”。
如今,“不傍大款傍教授”已成为常熟企业的自觉选择,科技镇长们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引入“生产线”,累计搭建各类创新平台超40个,引进高端团队220多个,推动产学研对接4200多项。以“科技镇长团”为契机,全国首家设在县域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在常熟建立。
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战略性产业,金融资本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那么,谁来充当两者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呢?常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2019年,常熟创办苏南地区首个县级市的市属科创基金,一期规模2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2个,金额近1.2亿元,通过政府背书联动上级天使基金及品牌创投,撬动了9.6亿元社会资本投资高成长科创项目。常熟还通过实施“拨改补”创新,在江苏率先试点“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科技人才金融服务直通车”等定制化金融服务,开展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费补贴等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超5亿元,激发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潜能。
过去,发展跟着资金走;现在,资金围着科技转。依托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常熟建立了以产业需求牵引研发投入、以成果转化驱动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2022年,常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5%,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前三位。
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表示:“作为县域,关键在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以人才链锻造创新链,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资本链赋能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创新和产业的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才能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的活力与竞争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标签: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依靠仿真软件精准计算,合理运用超构材料,厂房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占全市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
3月23日至26日,2023年广东省医学科技周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学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
3月28日—29日,第十一届棒棰岛肿瘤前沿论坛暨金凤肿瘤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
3月28日,第一届中国绿色生物制造峰会在广州举办。作为主办方,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