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3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
【资料图】
我国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技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埋存(CCUS-EOR)具备哪些优势和潜力?对我国CCUS-EOR产业化发展有哪些建议?论坛期间,科技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CCUS专项工程首席科学家袁士义。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系列技术,我国油气藏和深部咸水层等地质体所能提供的埋存CO2空间完全可以满足“碳中和”需要的空间,根据我国CO2源汇匹配情况,CCUS/CCS技术可提供的减排潜力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对于托底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袁士义说。
袁士义分析道,其中, CCUS-EOR是最现实有效可行的减碳驱油技术,具有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产量、埋存减排CO2等多重功效。
初步评价,全国约有140亿吨原油地质储量适合二氧化碳驱油,可提高采收率15%、增加可采储量21亿吨、封存二氧化碳约60亿吨,潜力巨大,可有效支撑化石能源低碳利用。“CCUS-EOR可形成CO2捕集-运输-驱油-埋存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产业化前景广阔。”袁士义说。
袁士义介绍道,中国石油集团从1960年代开始探索,先后牵头承担一批国家级CCUS-EOR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陆相油藏CCUS-EOR全产业链技术/标准系列,能够支撑CCUS-EOR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
目前,中国石油已在吉林油田建成了中国首个全流程安全零排放CCUS-EOR国家级示范工程,在长庆油田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CCUS国家级示范工程。中石油10家油田已开展11项CCUS-EOR重大开发试验,累注入CO2超过550万吨,累计增油超过130万吨,占比全国的70%以上。2022年注入CO2达到110万吨以上,年增油达30万吨以上,已经迈入工业化示范和规模产业化发展阶段。
“在国家‘双碳’目标有利政策推动下,我国CCUS-EOR产业将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袁士义说,预期2030年中国CCUS-EOR产业年注入CO2规模将达3000万吨级,年产油规模将达1000万吨级,相当于新建了一个辽河大油田,同时可消纳减排20余个大型炼化企业的年排放量;预期2050年驱油埋存CCUS-EOR和咸水层埋存CCS协同发展,预期年注入CO2规模将达亿吨级,将对“碳中和”目标作出重大贡献,同时将形成数个千万吨级大型CCUS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集群,预期经济规模将达万亿元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袁士义分析,目前,我国CCUS-EOR规模化应用仍存在CO2捕集/输送成本高、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长期安全埋存等问题,需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特别是加快发展形成量大面广低浓度CO2排放源低成本捕集和大规模长距离管输技术、更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大规模长期安全埋存CO2技术,支撑和引领CCUS大规模有效应用。
袁士义对我国CCUS发展提三点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和相关企业尽快制订CCUS中长期产业化发展规划、科技支撑规划和实施计划,持续加强科技攻关,形成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新兴碳产业,推动和引领全产业链规模有效快速发展。”他说。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已出台各项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落地实施细则,国家统筹排放CO的有效利用、跨地区跨行业的碳权确定、收益分配等指导意见,支持碳驱油减排与低品位边际储量开发、CCUS全产业链发展等相关有利政策,提高企业规模化实施CCUS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充分发挥石油企业油气田地下驱油埋存空间巨大、油气水井注入通道众多、与周边碳排放源毗邻、技术体系配套等优势,与相关碳排放企业紧密合作,尽快形成捕集、运输、驱油、埋存全产业链,创建大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
标签:
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3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
“片区管委部门和农行、建行的领导在第一时间组建专业团队,为我们提供‘定制化’信贷支持,将新的优惠...
3月17日,广东机场集团在广州举行数据治理和中台建设项目启动会。这是中国民航业内首个基于数据治理和中...
3月16日至17日,2023石油化工数字化(储运)罐区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石油化工罐区测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技...
记者17日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李国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