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罗强 应望 李春梅
早期胃癌诊断有了新方法。12月28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悉,该院消化内科杨仕明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磊研究员团队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邢孟秋院士团队合作,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双芘-多肽纳米探针,可以靶向锚定早期胃癌的新生血管并在蓝激光内镜激发,能够发出淡黄绿色的可见荧光,从而实现早期胃癌的分子影像检测,有效解决早期胃癌“难辨”“难断”的问题。近日,该研究结果以《双芘-多肽纳米探针用于蓝激光内镜下早期胃癌的分子影像检测》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材料学杂志《尖端科学》。
胃镜检查是目前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最佳方法,但由于早期胃癌病灶部位的表面腺管和血管的形状变化不明显,内镜医生经常对其“见而不识,识而不辨”,因此仍然具有20%-40%的临床漏诊率,导致胃癌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既往的诊断方法如CT、磁共振、消化道造影等,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黏膜表面腺管和血管的形态变化,对早期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已然不能满足早期胃癌临床诊断的需求,因此亟须开发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生物成像领域快速发展,它能够在分子及细胞水平显示癌症的早期变化,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能够构建一种靶向早期胃癌的分子影像探针,并且能够通过蓝激光内镜激发显像,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双芘-多肽探针的结构组成、自组装示意图、靶向肿瘤并通过蓝激光激发显像的示意图。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双芘-多肽纳米探针,该探针能够靶向早期胃癌的新生血管并通过原位自组装成纤维而长时间锚定在病灶部位。同时,在临床应用的蓝激光内镜的激发下,锚定在病灶部位的探针发出可见荧光,从而实现对早期胃癌的精准诊断。在体外实验、皮下移植瘤的小鼠模型、临床切除的手术标本实验中验证了该探针的靶向能力及其锚定肿瘤部位的长效成像能力。此外,在原发胃癌模型兔的活体实验中验证了其蓝激光可激发显像的能力,通过病理活检结果证实了探针精准靶向癌变部位并显像,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该研究首次提出并开发了一种基于蓝激光内镜的分子影像探针,并且能够被蓝激光激发出淡黄绿色荧光,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有效解决早期胃癌难分辨、难诊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标签: 早期诊断
12月28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悉,该院消化内科杨仕明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磊研究员团队...
12月28日,2022年度重庆市区域与行业科技竞争力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成果发布会在重庆科学...
入冬以来,冷空气不断南下,人们普遍感觉寒冷。12月28日,记者采访了湖北农业气象专家黄智敏,请他谈谈...
12月26日,第二届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在成都举行。围绕“成渝‘双核联动’...
12月28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在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春节是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