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快讯 > 正文

“挑战杯”全国特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 2022-04-19 18:18:56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亓健生

“得知我们是国赛特等奖时,感觉像是在做梦!”当成绩公布时,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高帅不禁感叹:“我们书写了新的历史!”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三大综合性赛事之一,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而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烟大经管学院”)的作品在本次比赛中斩获了特等奖。这是该校参加“挑战杯”全国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百里挑一”彰显出此次竞赛的难度。因为在本届“挑战杯”中,来自全国264所高校的1500余件作品同场竞争,而特等奖只有49件。

为什么他们能获得突破?

走访26座城市、调研325家小店,用实战凝练出一篇充满“烟火气”的好文章

科技日报记者拿到了这份上万字的社会调查报告,题目为《“小店虽小,风景甚好”--“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的小店经济“微循环”活力研究》。

仔细分析,该文章道出了测评小店的活力状况,甄别小店经营缺乏活力的症结所在,更可贵的是提出了解决问题之道——该作品提出的“宏微并济”八项策略,尤其是时空治理和旨在实现虚拟团结的多功能耦合平台设想,可促进小店经济富有持续的活力。

一批尚未走出象牙塔的青涩学子何以拿出这样一篇被专家认可的民生福祉类调研报告?

如同布料对一件衣服的重要性,选题是一篇论文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复盘时,获奖团队成员、烟大经管学院赵菲说:“学长学姐在交流会时跟我们分享过,用‘老项目’参赛会更有经验,有成果、有积累,而‘从零开始’更具挑战性。”

在烟台大学,学生之间会经常开展科创交流会,分享参赛经验、碰撞思想火花,同学们主动参赛、探索科创乐趣。而获奖作品就在这种“头脑风暴”下产生。

实际上,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一个兼具政治意义与经济属性的选题。

在2020年7月份组队后,他们便正式开启了“小店调研之旅”。

从小菜摊到小吃店,“小店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烟火指数”的关键指标,也对稳就业、保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每一座城市来说,小店经济是其总体经济的“毛细血管”,甚至可用“遍地开花”来形容。

500多个日夜、走访26座城市、调研325家小店、调研总人数达967人、有效问卷823份、3.2万字的访谈记录……历经了近2年的假期调研后,上述团队最终总结出影响小店经济的因素和指标,构建起小店经济活力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大学生群体没有社会生活阅历,被认为距离“烟火气”较远,要写一篇有力度、有厚度,还要接地气的高水平文章,“俯下身子,调查研究”是第一步。

此外,他们必须大量付出,用时间和实践迅速融入“烟火气”中,在“摸爬滚打、感同身受”中与小店经济产生共振,找到共鸣。

这一点,支撑着他们从省赛,一路闯关到国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攻坚克难中找到“秘密武器”

“干事激情有余,动手能力不足”,这几乎成为社会对学生群体的一致评价。如何破解?在烟台大学,导师们的忠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实践,尽快查漏补缺。

实际上,国赛决赛通知发布后,这支年轻的团队就将办公室当成了家,“白+黑”“5+2”成为常态;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摞又一摞地摆在他们面前,凡是与项目内容沾点边的书一本都不放过。

每次听指导老师和专家的意见时,他们都会用手机录音,然后大家一起反复听,一点一点地把问题解决。

虚心好学,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经管学院学生桑志高提到了该团队的“秘密武器”——问题集。其中含有一百多个问题,都是老师、同学们甚至家长在听完他们的答辩后提出的疑问,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每一个成员几乎都能对答如流。

如果说学生的成长是激情式的“天马行空”,那么,拥有深厚学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需要循循善诱,适当将年轻人“拉回现实”,让课题深深地接了地气。

崔占峰是烟大经管学院教授,也是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二等奖作品的第一指导教师。在他看来,本科生刚刚迈入科研门槛,学术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需要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培育。

他常常用“两个问号、两个叹号”鼓励学生们:“你不试怎么知道能不能行?你不拼怎么知道能不能赢?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行!拼一拼才知道能不能赢!”

在备赛过程中,他要求学生们不能做“蜻蜓点水”的表面功夫,必须要潜下心来,保持问题意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学生们说,崔老师要求必须“思路清晰”,必须“逻辑严密”,必须“语言准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题推进过程中,积极捕捉外界的偶发性灵感,非常难得,特别重要。

一次偶然机会,崔占峰教授被邀请去校外当评委。参赛选手进行工作年度总结汇报,评委现场打分,参赛人员采取了“两人对话”形式,一问一答,非常自然地“演绎”了一年的工作概况。

崔占峰说:“这场答辩会启发了我。”

回到学校,他立刻联系同学们修改答辩稿,推翻之前的答辩思路,打破传统的单人叙述模式,用“小剧场”的形式让答辩同学们将调研过程、研究成果与项目前景生动地“演”给评委。

事实证明,这次大胆尝试是正确的。

“挑战杯”表现完美,即源于自身加倍努力,幕后英雄助力,更缘于学校制度设计

当然,一次出色的“挑战”,还有大量的幕后英雄。

因为决策答辩为线上进行,而学校封控,这使得该校团委非常着急。该校团委书记刘超连夜组织大家线上开会商讨、谋划方案,迅速成立线上技术保障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线上线下协调联动,校内校外实时配合,提前预判落实每一处细节,全力保障同学们线上答辩顺利进行。

在不到一周的备赛时间里,从设备入校到场地搭建,从集中调试到全真模拟,从流程确认到应急预案,大家挂图作战、分秒必争,确保了入围终审答辩的所有学生团队在专家评委屏前的完美表现。

为胸怀创新的莘莘学子保驾护航,这是高校的使命。

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毕可志告诉记者:“如今的烟台大学紧跟科创大潮的脚步,全力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鼓励老师们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让同学们在科创氛围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近年来,烟台大学在“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4余项,在2017-2021年第六轮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第128位,较2017年第一轮发布以来提高了127个名次;其中在2021年,全校共获国家级奖项210项,位列全国第100位,山东省属高校第7位……获奖团队屡创新高、排行位次不断提升、师生热情日渐高涨,这背后离不开学校强化大学生科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统筹联动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

记者了解到,如今,该校已构建起“互联网+”“挑战杯”两项综合赛事为龙头,N项专业赛事为中坚,N项“大创”、实验室开放和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基础的“2NN”科创育人体系,实现科创育人抓手品牌化。同时,校内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整合,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60多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个一个“梦工厂”,为学生们的优质科创项目从“诞生”到“孵化”多形式“输血”,精心呵护每一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标签: 是怎样炼成

推荐阅读

“挑战杯”全国特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三大综合性赛事之一,被...

第八届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举行

近日,第八届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暨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北京地区选拔赛拉开帷幕,来...

南邮杰出校友设教育基金为母校庆生

正值南京邮电大学办学80周年之际,4月18日该校1981级校友李顺成向南邮捐赠1亿元,用于设立顺成教育基金...

现存最原始种子植物苏铁基因组发布

近日,科学家完成苏铁基因组解析工作,发布苏铁完整基因组图谱,这意味着种子植物基因组演化研究中的最...

北京平谷桃花节上云,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数字乡村示范样本

近日,北京平谷第二十四届国际桃花节正式拉开帷幕。今年,万亩桃花海登上云端,各地网友通过直播开启一...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