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元 蓝柯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武汉大学供图
新冠病毒真的能够随风传播吗?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国春季大风天气较多,经常出现柳絮漫天飞舞情况。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网上有传言,新冠病毒能够随风传播,柳絮也能携带新冠病毒;还有人说,开窗通风导致南北相对的楼栋出现成串感染的现象,即所谓“阳性楼串”。不少网友开始担心开窗后病毒能够通过窗户飘进家里。
密闭环境下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顺风传播的科学本质实际上是气溶胶传播。
疫情暴发初期,新冠病毒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曾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科学问题。在研究发现多种证据支持后,239名专家学者联名向世卫组织发出公开信,呼吁深入研究和确认新冠病毒经空气传播的可能。
目前认为,在通风较差的密闭环境下,如果存在传染源也就是阳性患者,患者咳嗽、打喷嚏甚至是呼吸、说话都将产生高浓度的气溶胶,这时附近的健康人如果没有防护措施,很容易通过吸入气溶胶被感染。
2020年,武汉大学病毒学实验室团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的论文报道了真实医院疫情环境下新冠病毒气溶胶的载量监测结果。研究证实在医护办公室、通风不佳的病患厕所等密闭环境下,会积累高浓度的新冠病毒气溶胶;而在室外开阔的居民区、超市外面等公共区域则几乎没有检测到病毒气溶胶。
高楼大厦中不同房间之间由通风系统、下水管道等互相连通,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当前备受关注的上海疫情,政府权威发布的溯源结果证实,病毒主要来源于隔离酒店华亭宾馆的管理疏漏导致的传播。被征用为入境人员隔离酒店的华亭宾馆使用的是大体量中央空调,病毒通过空气循环在公共空间内传播,导致多人交叉感染。而在2003年香港淘大花园的SARS疫情案例中,病毒气溶胶通过厕所干涸的污水管在小区传播,造成了300多人集体感染。
室外环境极少有气溶胶传播案例
气溶胶传播看似防不胜防,其实不然。
香港大学的研究者对深圳、重庆等地区的318次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所有7324个感染病例中,只有河南商丘某乡村的2人是在室外环境中交谈而感染,其余7322人的病例传播都是发生在室内环境。
其中大多数又是家庭成员及亲属的聚集性疫情,少部分是乘坐交通工具或者在餐馆、超市等室内公共环境疫情,证实了室内共用空间是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主要风险区域。
此外,还提出值得重视建筑物内的通风条件对病毒传播的影响,目前超市内等公共空间的通风标准是3.9L/S每人,认为要至少达到25L/S每人才可以起到疫情防控作用。
受紫外线、温湿度影响存活时间较短
除浓度之外,病患呼出的气溶胶要感染健康人,在空气中传播时还需要保持病毒活力。
病毒是寄生的非细胞生物,一旦离开人体,容易受到环境因素(阳光中的紫外线、温湿度等)的影响而迅速失活。
有研究在实验室模拟了自然光照下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存活情况,发现在黑暗中无论唾液还是培养基产生的气溶胶活力降低并不明显;而光照会大大降低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存活,强光照环境下,每分钟病毒活力将最高下降38%。
新冠气溶胶似乎对高温敏感,对寒冷不敏感。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否存在模拟阳光照射,高温下的病毒气溶胶活力下降显著加快。当没有阳光照射时,病毒气溶胶在70%的湿度比在20%湿度下活力损失更多;而有阳光照射时湿度的影响变得复杂,70%的湿度下病毒气溶胶活力反而保持相对稳定,推测是由于高湿度抵消了阳光带来的蒸发作用对气溶胶活力的影响。
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绝大多数发生在密闭的室内环境;室外空气不断流通,即使感染者排出了高浓度的气溶胶,也会很快被稀释掉。此外,室外环境中的阳光、温湿度都会影响病毒气溶胶的活力,病毒气溶胶在室外空气中流动一段时间后很快会失活,不再具有传播能力,因此在空气对流较好的环境下大可不必担心。
同时,室外空气中本来病毒气溶胶浓度就很低,与柳絮结合的可能性很小,柳絮飞扬不太可能造成新冠病毒的传播;对于“阳性楼串”,除非是间距很近的“握手楼”,如果正好同时开窗病毒气溶胶来不及被稀释可能导致传播,而正常楼间距下,新冠病毒气溶胶在室外被稀释同时很快失活,跨楼传播的可能性极小。即使小区存在阳性患者,常开窗通风增加空气对流,将会有效降低室内的病毒气溶胶浓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标签: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网上有传言,新冠病毒能够随风传播,柳絮也能携带新冠病毒;还有人说...
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升空。卫...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15日在水利部2022年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上说,今年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100余...
近年来,“瘦”成为不少爱美人士追求的重要指标,很多人被“网红”减肥药品、食品所吸引,卷入“减肥药...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