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快讯 > 正文

新研究揭示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起源

  • 2022-03-29 12:02:17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陈艳

记者3月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如何形成,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毫秒脉冲双星通常是由一颗脉冲星加上一颗白矮星所组成的双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小于30毫秒,表面磁场在1亿到10亿高斯之间,被认为起源于低质量X射线双星。毫秒脉冲双星是研究双星演化过程中一些极端物理过程的重要天体,可以用来研究中子星的物态方程,限制中子星的吸积物理,还可以用来探索双星演化过程中公共包层抛射、角动量损失机制等。

氧氖白矮星从红巨星吸积物质示意图 云南天文台供图

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了越来越多轨道周期在50天到500天的毫秒脉冲双星,但这些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起源仍不清楚。为此,王博等人提出了“氧氖白矮星+红巨星模型”来解释这类天体的形成。在模型中,由于双星轨道距离长,伴星在演化到红巨星时才充满洛希瓣,进而向氧氖白矮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在氧氖白矮星表面稳定燃烧,当其质量增加到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时,镁和氖的电子俘获导致白矮星内部电子简并压减小,使整个星体塌缩成中子星。随后,红巨星由于自身膨胀继续向中子星转移物质,被吸积的物质通过释放引力能产生X射线辐射。在获得物质及角动量后,中子星自转逐渐加快,达到毫秒量级,而此时红巨伴星由于损失物质形成了一颗氦白矮星,最终产生毫秒脉冲双星。这一模型可以解释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

由氧氖白矮星塌缩成中子星的过程被称为吸积致塌缩,是由恒星演化理论在40年前预言的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将产生中子星系统。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可以解释球状星团中毫秒脉冲双星的形成问题。尽管在观测上有大量间接证据支持这类超新星的存在,但由于其非常暗、亮度变化快,到目前为止仍没被观测证认。王博等人的研究进一步间接支持了这类天体的存在。

标签: 轨道周期 脉冲双星

推荐阅读

新研究揭示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起源

记者3月29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王博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解释了长轨道周期毫秒脉冲双星...

西藏举行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纪念日。

经历太空“分分合合” 天舟二号成中国“接吻最多”飞行器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简称:天舟二号)日前撤离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据悉,在轨运行期间,天舟二号经...

春天,让每一寸耕地都实至名归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加一九,正好是三月下旬,北方大地完全解冻,土壤透气性好,大部分地...

自然资源部:2022年我国地灾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昨天(28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2022年我国降水“南北多,中间少”,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