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亓健生
“我们既有‘求贤若渴’的诚心,更有让人才‘如鱼得水’的信心。”3月3日,烟台大学举办新闻发布会,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祥斌通过媒体向全球优秀人才发出“邀请函”。上面满怀激情的一席讲话,传递出该校在“引才、聚才、用才”上的进取姿态。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该校重点通报了即将于三月底举办的“烟台大学2022年博士论坛”有关情况以及该校人才引育重大改革情况。据记者了解,烟台大学已经搭建好了软、硬件俱佳的舞台,等待各地人才到此施展才华。
发布会现场 烟台大学供图
既要谋全局大势,更要抓“关键小事”
在国内外动辄办学已逾百年的高校群体中,烟台大学属于敢想敢干的“少壮派”。作为在改革开放之后创办的大学,烟台大学在短短38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不少“中国第一”,并成长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
目前,该校拥有包括院士、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在内的优秀师资人才队伍,设有23个学院、72个研究院所,具有本、硕、博及博士后招收培养资格,涵盖10个学科门类。其中,法学、药学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数学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前400位,学校位列2021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193位。
为什么烟台大学成长如此之快?为什么全球各地人才汇集于此?
孙祥斌透露了该校的独特做法:他们构筑创新人才金字塔,打造“黄海学者”人才工程;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出台《事业发展重点业绩评价办法》和不论资排辈、注重业绩贡献的职称评聘体系;他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岗位多元分类管理体系,坚持分类施策和对标培养,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够在烟台大学找到成长发展的上升通道。他们聚焦子女入托入学、家属安置、住房等“关键小事”,为人才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
作为一所由北大、清华联手援建、烟台威海人民集资兴建的地方性大学,烟台大学一方面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当区域发展的“科技引擎”;另一方面将眼光投向全球,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020年4月,疫情缓和一点后,胡建江从湖北驾车1000多公里到烟台,全职加盟烟台大学。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国内能源领域的一流专家做此选择?
胡建江提到了两个字——环境。
独特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烟台大学位于渤海之畔,蔚蓝的大海成为该校的“后花园”。用胡建江的话说,“没想到校园就在海边,离大海这么近,出校门就是海滩,让人心旷神怡!”
另一个环境是软环境。胡建江认为,烟台大学是科研治学的好地方。从山东省到烟台市,从烟台大学领导层到学院,从历史到文化,从政策到氛围,胡建江感觉到这里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事实正是如此。
46岁的田京伟教授是烟台大学校企融合平台诞生的代表性人才。
现在,他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烟台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子药理与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另一方面,他还是绿叶制药集团非临床研究和新药发现研究部副总裁,主要从事新药发现、非临床药理毒理学评价等研究工作。
双重身份源于烟台大学与绿叶制药合办的烟台大学药学院。在此平台上,教育、科研、创业可以无缝衔接。而这种模式也已成为国内产教融合的典范,让以田京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记者了解到,烟台大学的引才机制以“灵活、务实”为特征。
为让人才能够“引得来”还能“留得住”,该校设立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出台事业发展重点业绩评价办法,建立客观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营造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建立职称直聘晋升体系,打破论资排辈,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正因为上述原因,年轻的教授刘洪亮刚刚加盟了烟台大学。
“学校从我个人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都给了大力支持,让我们年轻学者可以心无旁骛把基础研究挖深、挖实。”刘洪亮“现身说法”,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在短短一年间取得的成绩: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其团队在高通量分离膜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去年发表了6篇高水平SCI论文,申请了1项国家专利,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38岁的烟台大学正值当打之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一流教授加盟这里,爱上这里。
标签: 烟台大学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该校重点通报了即将于三月底举办的“烟台大学2022年博士论坛”有关情况以及该校...
他们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流水平的原...
3月3日,重庆市两江新区开展“奋进新征程巾帼建新功”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2周年主题活动。现场为重...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旨在传播民众爱耳护耳理念,营造关...
3月3日,记者从天业集团获悉,近日《天业集团专业技术岗位内部资格认证及聘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