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 科技让文明在“古蜀之眼”中闪耀

  • 2023-07-28 11:19:25 来源:科技日报


(资料图)

陈科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7月27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首日试运行,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为设计理念的博物馆,如何通过新技术“加持”考古文博事业多元立体化发展?如何依靠科技助力文保、研究、修复,并兼顾新的展陈方式?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外形酷似“古蜀之眼”的三星堆新馆是目前西南地区建成的最大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展陈面积2.2万平方米。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蓉说,此次新馆展出的文物多达1500余件,除了青铜神树、大立人等以前展出过的文物,还包括了6座新发现祭祀坑新出土的300多件文物。此外,1986年1、2号祭祀坑的200多件文物也首次亮相,新馆上新文物接近600件。

众多“国之重器”如何用科技手段呈现?记者看到,为保证三星堆“新六坑”出土重器,如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青铜神坛等能在新馆陈列中与观众见面,同时又能保证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在新馆陈列“天地人神”展区采用了数字化修复演示的新展陈方式。

其中,借助修复师的手工拼对结合AI算法,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实现器物的跨坑拼接及修补复原,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原比例研究性复原仿制品,重现文物神采。“将AI技术、3D打印用于文物修复和展出,这种全新的展陈方式,兼顾文物保护需求与陈列展示效果。”博物馆工作人员以“骑兽顶尊人像”展品为例介绍说,该展品分别由出自二号坑的铜尊口沿、出自三号坑的铜顶尊跪坐人像和出自八号坑的铜神兽组合而成,“通高超过2米的文物经历了3000多年的磨砺,本体脆弱。通过AI技术、3D打印以1∶1的文物模型展出,既满足文物安全稳定展出的需求,又可一睹文物的奇特与精美。”

记者了解到,新馆“世纪逐梦”展区的“方舱考古”展项,采用了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将考古方舱还原到展厅里,反映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六个新坑的发掘工作。而“巍然王都”展区的“三星堆遗址沙盘折幕”,则采用投影机矩阵无缝融合技术,配合同步播放系统,实现了近20个超高清画面同时播放延时不超过3毫秒的误差。

为适应不同文物高标准保护需求,馆内还安装了精准调控、自动监测调节的恒温恒湿系统。“针对象牙、玉石、青铜器、金器等不同库区文物各不相同的温度、湿度及空气洁净度要求,我们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新馆建设方负责人李文博说,该系统通过制冷剂循环系统、空气循环系统、电器自控系统等互联系统构成,可实现室内温度和湿度精准且节能高效的灵敏控制,让文物能够“安心入住”。

同时,馆内墙装还采用新研发混凝土,能与室内空气发生矿化反应提升强度,并与抗震设计的展柜形成双重防震平台。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方面,新馆还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一个包含综合管理平台、智慧导览系统、智慧讲解系统、票务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学术资源管理系统、文物在线监测、门户及公共服务资源等在内的智慧博物馆系统。

标签:

推荐阅读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 科技让文明在“古蜀之眼”中闪耀

陈科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7月27日正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首日试运

世界肝炎日,如何呵护我们的小心“肝”?

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

一种让水稻增产的重要基因发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通讯员 蒋朝常7月27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

“气象卫士”为大运会开幕保驾护航

廖莎科技日报记者付丽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

盛夏雨季防涝 做好这些卫生准备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记者顾天成)近日,北方进入主雨季,南海和西太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