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为观众欣赏精品苏绣《蒙娜丽莎》视觉中国供图
“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唐代滕潜《杂曲歌辞·凤归云》诗中所道“刺绣”,正是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构思巧妙、针法活泼、图案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苏州地区独有的刺绣。
苏绣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东汉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面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其“绣衣”“锦衣”,则指苏绣。到三国时期,苏绣已经不限于苏州,已扩大到江南地区了。发展到宋代,苏绣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清秘藏》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耀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到明朝,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
苏绣技艺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等特点,所用丝线为桑蚕丝,又称丝绣。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与书画结合,美学互通,美轮美奂。由于丝光的艺术效果,绣品上的书画更加鲜活生动。苏绣色彩丰富,通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一幅精品使用的线色达几百种,甚至上千种。针法种类繁多,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接针、滚针、正抢、反抢等48种。更为巧妙的是,苏绣艺术家能运用劈丝技术,即将一根丝线劈成1/48,并且用苏绣技艺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无论是表现山水、花鸟、动物还是人物,精湛的苏绣技艺都能使之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当之无愧位居“湘绣、粤绣、蜀绣”之首,夺得中国四大名绣之冠。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全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尤其是精美绝伦的“双面绣”,其神奇之处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直至双面绣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让双异绣技术达到奇妙境界。绣制“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技艺的难度就更高了。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漏,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集中体现了苏绣的高超技艺。
随着清末民初“西学东流”潮流,苏绣再次出现创新。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绣娘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融合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称为“沈绣”。光绪三十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8幅作品祝寿。慈禧倍加赞赏,书写“寿”“福”二字,分别赐给沈云芝及其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沈寿故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古镇山塘街。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绣作《耶稣像》获得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等奖,价值13000美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绣经久不衰,针法更加精妙,仅苏州吴中区就有“10万绣娘”,每个乡镇设有刺绣发放站。如今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刺绣再次成为热门。2006年5月,苏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轻人们回归刺绣队伍,刺绣大师成立工作室,开辟“将艺术生活化”的全新领域。
苏绣,更加贴合生活,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非遗苏绣之美。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
图为观众欣赏精品苏绣《蒙娜丽莎》视觉中国供图“五陵公子怜文彩,画与佳人刺绣衣。”唐代滕潜《杂曲歌...
4月17日,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意味着由中国
1956年,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中)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右)在核酸与蛋白质戈登国际大会上。一张B型DNA...
科普时报讯(记者吴琼)4月22日-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生态环境部
新华社日内瓦4月23日电(记者王其冰)一项新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地球能量失衡继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