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世界观焦点: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 2023-02-05 09:20:46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资料图】

2月3日上午10时整,广州文冲码头,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任务,抵达广州母港。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试航。

本航次是“中山大学极地”号经过科考船改造之后,在海冰地区的“首秀”,成功验证了极地号低温航行、破冰、船载科考设备、冰区科考保障等能力,成为我国高校首艘、国内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三千公里追冰完成试航任务

极地号1月17日从南海之滨的广州出发,穿越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四大海区,单程1500海里,检验了极地号长距离航行和运行性能,途中经历狂风巨浪,1月24日在成山头海域遭遇4.5米巨浪,于1月25日凌晨抵达渤海辽东湾冰区。

本航次恰逢今冬最强的北极寒潮,我国大部地区显著降温,渤海海冰面积大幅增加创近年新高,空气温度也达到了将近零下20摄氏度。极度严寒和严重冰情为极地号提供了类极地试验环境。

“结合渤海湾的气候特点和精准的短期天气预报,经过综合研判,我们最终选定1月17日起航出发,赶渤海湾最低温且海冰最重的时间段开展试航。”本航次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有冰海域,选择在渤海地区试航就是为了检验极地号的破冰能力以及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工况。

1月24日的巨浪和暴风雪,叠加着低温,让极地号外表冻上了厚厚一层冰。在卫星影像的指引下,极地号向着海冰最重的海区进发。辽东湾的海冰在船艏的碾压下发出清脆的破碎声,极地号在北国海疆划上一道道靓丽的弧线。

1月25日,渤海辽东湾海冰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外缘线达56海里,最大冰厚超过35厘米,许多船只被冻在突如其来的海冰里动弹不得,而这对于最大破冰能力可达2.2米的极地号来说正是试验的好时机。科考队员根据卫星影像的指引,身披银甲的极地号往海冰最严重的冰区进发。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试航。

极地号冰区试航中,为了获取海冰和大气环境信息,多套船载观测设备还对海冰范围、厚度、冰面温度、大气压、风速风向、湿度、能见度等做了同步观测。

打造极地公共科教平台

据介绍,此次渤海试航不仅测试了极地号的性能和设备的工作性能,更锻炼了一支适应冰区作业的船员和科考人员队伍,为极地号正式加入我国极地科考船行列做了充分准备。

未来极地号将以专题科考和海上课堂的形式开展航次,更有针对性地满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极地科考和人才培养需求。

记者了解到,极地号入列我国极地科考船后,除了为我国极地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进入极地的工作机会外,主要定位是面向高校的极地公共科教平台。中山大学牵头成立教育部中国高校极地研究联盟,目前参与极地科教任务设计和建设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有十余家,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渤海试航航次已有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在船开展实验。

中山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近年来在珠海加紧部署大海洋学科群,建设了10多个相关学科学院,支撑海洋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建有南方海洋实验室。

“中山大学极地”号抵达母港。

海洋与极地学科是观测和实践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相应平台,为此中山大学先后打造了“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和“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多用途船两条科考船,“中山大学”号是目前我国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但该船仅有抗冰而无破冰能力,无法独立完成冰区的科学观测和调查作业。极地号具有较高的破冰等级,可以在南北极的海冰区进行自由航行和驻泊观测,这两艘船的观测作业范围交叉互补,可形成覆盖深海-极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

(中山大学供图)

标签: 中山大学

推荐阅读

世界观焦点: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科技日报记者龙跃梅2月3日上午10时整,广州文冲码头,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

【播资讯】中外合作在柔性封装材料与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申清臣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涛教授和尚文副研究员课题组联合美...

每日热闻!我国首条跨海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

新华社记者周义魏培全2月3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新建福(州)厦(门)铁路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标志着...

世界资讯:工业机器人,从科幻大片走进现实

宇宙之路危机四伏,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

微动态丨正月十五,闹“元宵”——春节风俗探源(三)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我们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是什么意思呢?“元”的本义...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