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
学期过半,学校里各科检测陆续进行。每次检测后,总有些孩子凑到老师跟前悄悄地打听:“老师,我总分多少啊?能不能进年级前十?”“完了,这次数学这么差。”时不时也会有家长打电话来:“老师,这次孩子的地理成绩退步好大呀,怎么办呢?”“语文考完后,孩子回家饭都吃不下……”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性即人的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隐藏在“成绩焦虑”的背后,是孩子们为了获得超越别人、比别人过得更幸福的优越感的人性。观察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钥匙。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抓住“成绩焦虑”背后的人性化教育契机。
(资料图片)
不要总盯住成绩不放,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阿德勒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一种优越感。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孩子能获得幸福和精神健康。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将这种追求导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否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现实中,有些孩子总是强迫自己一定要达到班级前多少名,如果没有达到就会非常焦虑。这种“名次焦虑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今社会,孩子们眼中的大人总是很“急”:急于成功、急于成名。这种现象投射到学校,就容易造成一些孩子在校园生活中,以取得高分为唯一目的。这些孩子不断刷题,对每一次测试分数都看得很重,成绩稍有落后,便非常焦虑,不关心与成绩无关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
阿德勒认为,如果将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在超越他人上,并按照这种目标安排自己的生活,终将不利于自身正常发展。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时常提醒孩子,不要总盯住成绩不放。校园生活应该有张有弛,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操场上散散步、打打球,呼吸些新鲜空气。学会与老师、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促进兴趣爱好不断发展,逐步养成应对未来生活、生存问题的能力。正如阿德勒所说,努力学习合作之道是个体追求优越的主要方式。
重视家庭教育,预防问题孩子的产生
在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因素的不是学业成绩,而是性格与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终将会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比自己成绩优秀的人越来越多。与其热衷于帮孩子找所谓更优秀的老师,不如自省家庭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儿子,你要是能少打点游戏多看点书,成绩就不会是这样了。”“还说我呢,爷爷不是经常劝你们少打麻将,你们不还是经常玩通宵。”这样的家庭教育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一辈子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毕生的老师。那些从父母处获得“读书无用论”想法的孩子,往往也不会在学业上刻苦努力。“我家是女孩子,数学、物理成绩差也没办法。”有这样偏见的家长或许没注意到,在数学、物理上取得成就的女科学家并不少见。
作为家长,要客观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培养孩子挑战自我的勇气,避免孩子产生自卑情结,养成乐观、勤奋、向上的生活风格,预防问题孩子的产生。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孩子做人
青少年可塑性的特质决定了需借助后天的正面培育与引导,来实现其潜能的挖掘与激发,让他们学会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实现创造性自我。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教育需求自然也就不同。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洞察人性,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需求。仔细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孩子“成绩焦虑”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创造宁静、和谐的环境,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实施差异化教学,让孩子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人性需求转化而成的教育需求和价值,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内驱力。
教育是对文化的理解,陶冶人的人格和灵魂、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的过程。“成绩焦虑”的背后,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生。用学生的天性辅助其学习,辅助其未来事业的发展,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
学习科学学期过半,学校里各科检测陆续进行。每次检测后,总有些孩子凑到老师跟前悄悄地打听:“老师,...
上图为南粤科学星送给青少年的第一份太空影像礼物,下图为作者手写体上太空出发前的模样。(图片由作者...
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是空间站“T...
一棵24米多高、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屹立在京西潭柘寺内。它的树枝苍劲有力,树冠遮天蔽日。这是潭柘...
近日,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智)共建的航空报国馆在珠海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