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全球信息:不是所有冷空气都能称为寒潮

  • 2022-11-05 09:43:47 来源:科普时报

七彩地理

最近,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降温,一层秋雨一层凉,不少人已经默默穿上了秋裤。其实,早在国庆假期刚刚结束时,中央气象台就发布了今年秋冬季首个寒潮预警。


【资料图】

什么是“寒潮”

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属于一种灾害性的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由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向南侵入,造成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的现象。我国气象部门把冷空气造成的降温在一天内达到10℃以上、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叫作寒潮。但这种标准不适用于南方各省。

寒潮是冷空气的一种,是最高级别的冷空气,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能称为寒潮。寒潮经过,风向转变,风速猛增,气压突然上升,气温急剧下降。大家还经常听到一个跟寒潮类似的词——“寒流”,但二者是不同的。寒流指的是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地方的一种洋流,它会对所经过大陆沿岸附近地区的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使途经海区和沿海陆地的气温明显降低,降水减少。寒流在海上,而寒潮多在陆地上活动;寒流比较湿润,而寒潮比较干燥。归纳起来,寒流是“冷水”,而寒潮是“冷气”。

寒潮从哪里来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对沿海地区的威胁也很大。那么,寒潮是从哪里来的呢?

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进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国一带,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进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古代人如何抵御大寒潮

地球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影响较大的寒潮往往出现在寒冷期,寒冷期加上寒潮,强强联手,影响巨大。明清时期是第4个寒冷期,一年中有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记录的严重强寒潮灾害,明清就占了13次。在这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全国各省的地方志里,都有冻死人的记载:江苏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面对寒潮带来的寒冷天气,古代人们是怎样御寒的呢?

首先,古代人在住房的方位上就做出了选择。主人住的正屋,多数都是坐北朝南的。坐北朝南的房屋不但能够得到很好的采光,而且也可以防御北风侵入室内。

对于一些有钱的人家,室内部分房间设有暖阁。以故宫为例,皇帝办公的三间宫殿以及部分皇妃的宫殿都设有暖阁。暖阁就是将墙壁和地板做成空心的火道,在冬季寒冷的时候,由火道口引火,把燃烧出来的热气贯穿整个空心墙壁和空心地砖,起到保暖的作用。一些级别高的嫔妃还能入住椒房殿。椒房殿是将房间内部涂上由花椒的花朵制成的粉末状的涂料。既能散发出芳香,又能保暖。

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也有类似于暖手宝的东西可以取暖。比如《红楼梦》中就多次出现林黛玉手捧“汤婆子”的桥段。汤婆子是一种金属制成的类似于茶壶的容器,每次用时灌上热水捧在手里,起到取暖的作用。而普通人家的取暖则只能靠多穿衣服、焚烧秸秆或木头,甚至是晒太阳来取暖。

古往今来,我国饱受寒潮困扰,因此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防就很有必要。其实每年进入到十月之后,强冷空气和寒潮出现的频率就会明显增多起来,但在十月初就发布寒潮预警还是十分少见的。对于自然,我们要敬畏。对于寒潮,我们也要加强预防,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系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教师、广东省罗明军名师工作室网络学员)

标签: 西伯利亚 不是所有

推荐阅读

全球信息:不是所有冷空气都能称为寒潮

七彩地理最近,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降温,一层秋雨一层凉,不少人已经默默穿上了秋裤。其实,早在国庆假期...

环球短讯!部分世界遗产地冰川或在2050年前消失

科技日报巴黎11月4日电(记者李宏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世界遗产地的冰川正在加...

世界简讯:不只新冠 美国今冬面临流行病“三重”难

多家外媒报道称,今年冬天,美国很可能面临“三重疫情”的情况,新冠、流感和一种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看热讯:韦布确定迄今最遥远球状星团

距地90亿光年或由宇宙最早恒星“遗骸”组成科技日报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刘霞)加拿大天文学家领导的一个...

天天亮点!白鹤滩水电站第14台机组投产发电

新华社记者丁怡全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消息,白鹤滩水电站11号机组日前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