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薄鳅 (图片由作者提供)
提起鳅,许多人的印象是喜欢在淤泥、沙子和水草间钻来钻去的泥鳅,实际上,鳅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我国常见的除了各种泥鳅之外,还有中华花鳅、贵州爬岩鳅等,它们大多是一些娇小的鱼类,体长在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不等。但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却分布着一种巨大的鳅类——长薄鳅。
(相关资料图)
生长速度最快、个头最大的长薄鳅,是长江中上游干支流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由于体形漂亮,成为有金奖头衔的世界著名观赏鱼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长薄鳅走上了下坡路,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为“易危”等级,相当于大熊猫的级别。
鳅中“巨无霸”,喜欢肉食从不吃素
作为我国特有物种的长薄鳅,俗名除了红沙鳅钻、火军外,其他几个俗名都与“花”有关:花鱼、花鳅、花斑鳅、花泥鳅、薄花鳅。
长薄鳅属于鲤形目、鳅科、薄鳅属,是鱼类的一种。其家乡主要在湖南、湖北至四川西部的长江中上游水域,通常喜欢生活在江河中上游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也喜欢集群活动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这正体现了它为底层鱼类的习性。同时,长薄鳅还有一个习性,那就是当江河涨水时,喜欢溯水而上。
在世界鳅科上百种鱼类里,长薄鳅是鳅类中的“巨无霸”,个体最大,最长可达50厘米,个体体重一般是1千克—1.5千克,最重的能超3千克。研究发现,长薄鳅的生长速度在鳅科中也是领先在前,经过对人工养殖的长薄鳅跟踪调查显示,1龄鱼体重平均达60.3克,1—2龄就可达到商品规格。
作为凶猛肉食性鱼类,长薄鳅从不吃素,常以小鱼、水生昆虫、虾、大型浮游动物为食,尤以底层小型鱼类为主。
身披多彩花纹,获世界观赏鱼金奖
长薄鳅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业生产中占有一定位置,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其除了产量上占有一定比例之外,还在于营养价值较高,长薄鳅的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必要的氨基酸,具有滋阴、利尿之功效。
同时,长薄鳅还是观赏鱼类。外形尤为可爱,据文献记载,其“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土黄是它的体色,侧面生有5—6条马鞍形的垂直带纹,头部则生有不规则的斑纹,均为深褐色。另外,背鳍和尾鳍各具有3—4条带纹,为褐色,其余各鳍也都具有花纹。如此色彩略有不同的各式花纹搭配,将长薄鳅打扮得更为漂亮,使其曾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观赏鱼研评会上荣获金奖。
开展人工养殖,推进种群恢复
近年来,长薄鳅陷入生存发展困境,种群数量锐减。
相关专家研究分析认为,长薄鳅陷入濒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因此对它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栖息地生态环境被改变或污染,造成长薄鳅索饵和产卵场所的破坏,影响了它的繁衍生息。最后是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所致。
那么,长薄鳅如何脱离濒危困境?首先,各相关地区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开展其分布江河的生态环境治理,整改水土流失和污染等问题,营造长薄鳅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促使其繁衍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科普、法制宣传,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制止滥捕滥捞。最后,要推进人工养殖。
目前,由于坚持多措并举,长薄鳅的种群数量已显现恢复趋势。
长薄鳅(图片由作者提供)提起鳅,许多人的印象是喜欢在淤泥、沙子和水草间钻来钻去的泥鳅,实际上,鳅...
招潮蟹属于沙蟹科。其最大特征就是雄蟹有大小悬殊的一对螯,大螯用来示威打架求偶,小螯用来觅食。大的...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10月18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林业和...
科普时报讯(李豪记者胡利娟)建设国家公园是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之一...
近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