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科学家故事
(资料图片)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近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施的“深地工程”获得重大突破,“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没有大型油田存在。为了摘下“贫油国”的帽子,我国“老一辈中国石油人”扎根戈壁雪原,奋战在石油会战最前线,其中就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
八年艰苦开启勘探事业
1930年10月10日,李庆忠出生于昆山县玉山镇,其祖父、父亲皆是当地有名的医生。5岁那年,李庆忠父亲前往上海行医,全家随迁。高中毕业后,李庆忠考入了清华大学机电系。因热爱物理学,转至物理系深造。
1952年9月,李庆忠响应号召提前一年毕业。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他坚定地写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刚到新疆时,李庆忠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准噶尔地球物理大队第9/53重力勘探队副队长,主要从事磁重力测量工作。这项工作十分艰苦,工作地点大部分是在新疆的茫茫戈壁滩或崇山峻岭之中,勘测队不仅要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不时突袭的野狼。
1955年,克拉玛依克1井探测出工业性流油,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了。李庆忠在这片疆域一待就是8年,从23岁到31岁,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成长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物探队员,茫茫戈壁见证了一个报国青年的宝贵青春。
大胆创新开拓勘探新局面
1964年,李庆忠被调往东营参加华北石油勘探会战。与东北地区油田相比,华北地区油田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原有的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很难准确地搞清地下情况,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石油开发。
面对这一难题,李庆忠提出了“去噪、定向、辨伪、归位”的八字方法。1966年,李庆忠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和原理,应用此种技术方法,1967年,我国第一张三维归位构造图在东辛油田诞生。之后,李庆忠又设计了“束状三维地震”采集测线以克服多次波干扰,从而获得更深层的地质资料。
1974年,他提出了用“两步法偏移”实现三维偏移的归位问题,而且论证了它与“三维一步法”全偏移的误差均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这项发明比国外早了5年。时至今天,“两步法偏移”技术依然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和旺盛的技术生命力。1975年,应用李庆忠提出的“积分法绕射波扫描叠加偏移”技术进行数字处理,便迅速查明了商河西油田地下构造形态,为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力求真相挑战物探伪科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地球物理国际公司声称发明了一种直接找油、找水、找煤的岩性探测技术,时下诸多机构、媒体纷纷引入并研究。但李庆忠始终对此法持怀疑态度,他认真分析其中的数据和曲线,在1996年发表论文平息了这场伪科学风波。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艾菲”重力直接找油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宣传,并造成经济损失。李庆忠研究后发现那不过是一种精度很低的重力梯度仪,并于1997年发表论文,揭露了该设备的伪科学本质,从而使其退出了勘探市场。
谈及坚持科学真理的问题时,李庆忠坚定地说:“绝不能让伪科学泛滥,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工程师)
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近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施的“深地工程”获得重大突破,“深地一号...
人工智能学会控制数字人形足球运动员。图片来源:《新科学家》网站科技日报记者刘霞在短短几周内,人工...
9月2日,观众在观看展览中的作品《呦呦鹿鸣》。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当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
图为9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左)执行出舱任务。李杰摄(新华...
图为分析研究过程。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日晚对外公布,该所通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