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快看:别忽略悄然来临的衰老

  • 2022-08-11 10:02:39 来源:科普时报

视觉中国供图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很多人感慨,转眼已步入老年时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有人疑惑,时间都去哪儿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


【资料图】

发现衰老的“足迹”

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终生积累的过程,步入中年后就悄然进行了。哲学讲“量变引起质变”,当你留意一些小的“量变”,就会发现衰老的影子。

内分泌系统腺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比如女性绝经期后,身体雌激素分泌明显下降,皮肤、情绪、睡眠等都会有较大变化;比如年龄大了,抗利尿激素降低,夜尿增多;再比如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身体调控血糖的能力减弱,血糖升高或者患糖尿病也是衰老的体现。

消化系统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在体内蠕动的速度会减慢,这时候容易导致胃酸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升高,肠蠕动能力减弱,出现便秘等情况。

泌尿系统功能减弱。肾脏是衰老过程中生理变化最显著的器官。如果经常出现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等情况,就有可能是机体衰老的信号之一。

神经系统退变。老年时期大脑神经细胞数量比成年期降低了大约20%。神经退变会引起学习和记忆功能减退,还会引起运动功能失调,步态、姿势和平衡功能都会下降。因此出现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都可能是身体发出衰老的信号。

味蕾衰退。味觉神经和味蕾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逐渐萎缩,对于美味的感触会相对变弱,如对酸、甜、苦、辣、咸等味觉感知迟钝。特别对咸味感知变弱,容易导致口味越吃越重,盐越吃越多,这不仅增加高血压和脑卒中的风险,也加速了衰老的速度。

体成分改变。伴随年龄的增加,肌肉会慢慢流失,骨密度也会慢慢下降。40―50岁开始,身体骨矿物含量、骨基质含量和骨密度开始下降,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更容易引起骨折。步态迟缓、步履蹒跚是典型的衰老表现。

此外,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睡眠状态不佳、免疫力下降等都是衰老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健康膳食能延缓衰老

衰老不可怕,人人会变老。如何延缓衰老,甚至预防“未老先衰”才是重点。衰老与营养、作息、运动、心理压力等有着密切关系,健康膳食在预防衰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减少能量的摄入。衰老过程中伴随着骨骼肌减少、身体脂肪增多、基础代谢率降低等情况,能量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每餐少吃几口,七分饱是一种控制能量的好方法。

其二,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优质蛋白质的良好食物来源,包括:蛋类、鱼肉、鸡肉、牛肉等,素食主义者可以考虑大豆等植物蛋白。每天保证300―500毫升牛奶,有利于优质蛋白和钙的补充。

其三,“三减三健”助力衰老的预防。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三减三健”的专项行动,是指“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日常饮食避免高盐、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取,对于衰老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合理选择膳食补充剂。服用膳食补充剂是为了补充日常膳食中一些不易获取的营养素,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其中一些膳食补充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合理选择可能会对衰老的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膳食补充剂通常是保健食品,而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更不能把膳食补充剂当成预防衰老的灵丹妙药。

健康老龄化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而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是预防衰老和实现健康老龄化过程中的“明星因子”。在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出现明显机能衰退的时候,何不早点行动起来“永葆青春”呢?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讲师)

标签: 保健食品 延缓衰老 健康老龄化

推荐阅读

快看:别忽略悄然来临的衰老

视觉中国供图“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很多人感慨,转眼已步入老年时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

新消息丨冷饮冷食,能降温防暑吗

视觉中国供图冷饮冷食,能降温防暑吗——高温季节健康膳食三问(三)范志红酷暑难耐,很多人食欲不佳,...

热点!不要把手术当做近视的“退路”

视觉中国供图本报讯(记者孙乐琪实习记者柴嵘)北京同仁医院暑期迎来就诊高峰,屈光矫治中心近视手术量...

每日时讯!有关柠檬水的10个问答

视觉中国供图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对于柠檬却越来越喜欢,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柠檬水了,不过对于柠檬水...

全球即时看!你最关心的15个关于减肥的饮食问答来了

视觉中国供图炎炎夏季正是年轻人“秀身材”的季节,三、四月份没减下去的肥,趁着夏天食欲不振、出汗多...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