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探索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 2022-04-15 10:45:15 来源:科普时报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毫无疑问,人才已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决定性战略资源。其中,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对于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探索。归纳其模式和特征,有的是以竞赛为主,比如俄罗斯;有的是基于认知能力和智力测试的选拔,比如加拿大;还有的是基于智力测试综合选拔,比如瑞士、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新加坡是基于学业水平测试的选拔,英国是排除纸笔测验的选拔等。

在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中,国外更关注实践能力、综合素养方面,为拔尖人才提供异质化课程,建立动态的个性化发展路径。构建全方位的拔尖人才研究体系,提供长周期的研究资助渠道。

我国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09年,我国发起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每年选拔一千名学生,这是很好的尝试。到了2018年又发布了“拔尖计划2.0”,建立了288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通过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吸引一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这个计划还吸引了大量的两院院士、高层次的学者投身其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再有就是各个地方组织的各类计划,像北京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大手拉小手,还有北京的翱翔、陕西的春笋、重庆的雏鹰计划,以及全国的英才计划等,都做了非常多的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开辟了一些新的模式。在高校这个层面也有长期的积累,比如科大少年班1978年就开始有了,清华钱学森班也有十几年历史了,还有西交大的少年班、北大的元培班等。

中国科协的青少年科技中心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中学生奥赛、创新科技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少年机器人竞赛,高校的科学营、英才计划、人工智能普及活动等,这些都是校内外相结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一些实践。

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最新数据表明,国内学生的环境意识、科学兴趣和活动频率都比前些年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是缺乏正确的科学认知观念。我国青少年在科学知识掌握方面表现优秀,但对于现代科学观和科学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弱。

现行的政策对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支撑还是不够的,建议首先是对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比较有成效的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像英才计划、创新大赛等,为基础教育阶段有特殊潜质的青少年提供特殊培养的绿色通道。当然也不能过度功利,让它变成应试教育一个新的口袋。

二是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学习,优先发展小学科学教育,重视学科内容的调整,加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科学教育衔接。

三是以科教融合的方式创新科学教育教师的培养,比如以色列就是建科学中心,学校没有科学教育教师的给派教师,有教师的也可以来参加培训,建立科学中心可以极大地改善校内科学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是鼓励综合型大学建立科学教育专业,在综合类院校建科学教育学院,设立科技专家和学科科技教师双师制。

五是要加强多主体协同,赋能科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成果还有科技界的资源向教育转化。

六是要构建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新生态,建议设立科学教育研究重大项目,加强STEM教育、跨学科教育等。

七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纵向研究,在人才成长规律、科学教育数据平台支撑、动态的检测等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科技创新 教育研究 科学中心

推荐阅读

探索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

欧洲人的囤鱼妙招,出乎你意料

500年前,新鲜食物要长期保存,可不容易。古人一没冰箱,二没罐头,三没化学防腐剂,他们得根据当地情况...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科技日报记者何亮付毅飞4月14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得消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全部...

我国科学家用小分子诱导出人干细胞

4月13日,《自然》杂志刊发干细胞领域重大突破——运用化学小分子实现细胞命运的重编程,即将人成体细胞...

《自然》:中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地球2.0”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4月12日的报道中指出,继将机器人送上月球、让机器人降落火星并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