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从三个维度科学看待生物安全

  • 2022-04-11 12:37:21 来源:科普时报

“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中国福寿螺寄生虫感染”“欧洲椋鸟撞机事件频发”……诸如此类的新闻事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物种入侵。物种入侵引发的各类负面事件已屡见不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疫情的同时,将生物安全视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作为引发生物安全问题重要原因之一的物种入侵,是否真如新闻里所说的那样耸人听闻?物种入侵该如何看待?物种入侵又该如何治理?《越界之诫——生物安全的敬告》一书,从现实、历史、科学3个维度,为读者进行了解读。

本书作者冯伟民是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其作品曾经荣获包括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院级科普作品奖项30多项。

从现实维度来看,物种入侵“猛如虎”

本书从现实的维度,列举了全球物种入侵大事件,为读者剖析了物种入侵的概念、原因、途径和影响。当某一物种由自己的原栖息地迁移到新的环境,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物种乃至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甚至是威胁时,就形成了物种入侵。物种入侵有自然的原因,比如说“洪涝灾害经常导致钉螺孳生地扩大以及血吸虫病传染源扩散”;也有人为的原因,比如著名的“澳大利亚人兔大战”。有个叫奥斯汀的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开设农场,因为他喜欢狩猎,于是就从英国带了20多只兔子来到了澳大利亚,其中的5只野兔导致了整个澳大利亚泛滥成灾。书中提到,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岛屿,有生命的地方就随时有物种入侵事件发生的可能。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自然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危害到本土生物的多样性,摧毁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影响”。

从历史维度来看,物种入侵是把“双刃剑”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以古生物学视角,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书中提到,自38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天空,一部地球生命演化史就是生物的演化史。当环境适宜时,生物拓展“开创了生物协同演化的繁荣景象,造就如寒武纪大爆发的生物大辐射”,生物拓展也会导致“生物大灭绝”,物种的坚守与入侵,生态系统的繁荣与毁灭,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中不断上演。这是生命的伟大,也是自然的奥秘。站在古生物学的视角,让历史照进现实,生物协同演进一直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主旋律,我们除了感叹生命的伟大,心生敬畏之外,对物种入侵也应有理性和客观的认识。物种入侵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历史上的生物大辐射造就了地球生命的辉煌,“倘若没有玉米、辣椒、洋葱的引入,我们国家的农作物种类将单调了许多”,可以说物种入侵是一把“双刃剑”。

从科学维度来看,生物安全需要“防火墙”

本书从科学的维度,以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为中国应对物种入侵建言献策。科学始终是看待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的“标准尺”。生物安全也不例外,如何科学地谋划生物安全的防火墙?首先要在思想上“牢牢绷紧生物安全这根弦”;其次要加速相关领域的立法,“建立物种引入追究机制”“健全外来物种检验检疫机制”“制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对物种入侵进行科学评判、规范和创新防控手段,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筑牢生物安全的“城墙”。

本书用鲜活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剖析了物种入侵的前世今生。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如今人类正在遭受来自“自然界的疯狂反噬”。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严谨和悲悯情怀向人们呼吁,人类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用科学筑牢生物安全的城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编辑)

标签: 生物安全 澳大利亚 古生物学

推荐阅读

从三个维度科学看待生物安全

“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中国福寿螺寄生虫感染”“欧洲椋鸟撞机事件频发”……诸如此类的新闻事件背后...

世界帕金森病日:几个动作自测有无患病迹象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重编程”让皮肤细胞“返老还童”三十岁

英国巴布拉汉研究所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电子生活》(eLife)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成熟期...

新冠引起大规模炎症原因首次揭示

电子显微镜下的新冠病毒。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 NIH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体...

《圆明园防渗之争》的科普担当

圆明园防渗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舆论监督,《圆明园防渗之争》记述的是关于如何科学对待圆明园这一中华民族...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