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途(shentucar)原创
作者 | 周继凤
编辑 | 黎明
2021年,各行各业似乎都过得不太容易。新能源汽车市场是门难得的好生意。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狂飙突进,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0.8%。
越来越多高续航里程、智能化的电动车产品出现在市场上。BBA等传统车企巨头开足马力研发电动车,宣布入场造车的科技公司们已经有了第一代产品,造车新势力则开始推出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产品。
尽管特斯拉依旧以摧枯拉朽之势屠榜,但“蔚小理”等新势力支楞起来了——先后突破十万辆大关,月交付还破万了。
最大的变数当属缺芯。车企们被缺芯卡住了脖子,有市场但没有产能。消费者只能排着队等候提车,就算等到了也可能是半成品。当然,也有的品牌有产能没销量,大浪淘沙下,没品质没技术的产品终究会被遗忘。
2021年,新造车行业发生了不少大事件。深途来盘点一下这一年行业有哪些变化,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入场玩家们谁更能打。
特斯拉成最大赢家,新势力月销破万
今年,特斯拉的销量依旧领跑造车新势力。
去年,特斯拉靠着Model 3这款“纯电之光”,差一点儿实现了年交付50万辆的“小目标”。
2021年,特斯拉依旧卖爆了。尽管负面新闻缠身,但特斯拉的产能和交付量惊人。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全球交付量已经达到62.4万辆。支撑销量的王牌产品变成了——Model 3、Model Y。Model Y甚至超越Model 3成为屠榜的畅销选手,近三个月的月销量稳定在两万以上,比BBA同级车型还要多。
值得庆幸的是,特斯拉的大卖没有影响到其他造车新势力。相反,靠着这样一条鲇鱼,中国新能源市场被彻底打开了。紧随特斯拉其后的小弟——“蔚小理”,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新势力品牌哪吒、零跑等销量都上来了。
蔚来创始人李斌,这个两年前最惨的男人,如今已经乐观到发出这样的疑问:“不理解现在还有人不买电动车买燃油车?”
造车江湖的格局也在今年发生了变化。上半年,蔚来在交付数据上基本月月碾压小鹏、理想。到了下半年,小鹏、理想数次超越蔚来。后来者威马、零跑、哪吒也奋起直追,有几个月月销量挤进了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前五。
这一年,最大的亮点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迈过了一道重要的门槛——月销破万。11月,4家新势力全部月销过万了。月销破万辆,是实力的自证,这意味着产品、市场、产能都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自此之后,造车江湖的竞争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衡量交付实力的单位变成了“万”。
堆料盛行,内卷严重
2021年,内卷的风潮也刮到了造车行业。
你以为一辆车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殊不知现在的一辆电动车已经化身为“四个轮子+超大车机屏、高性能智能座舱、几十个传感器硬件、超高算力芯片……”
一点也不夸张。蔚来的新车ET7上,搭载了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威马发布的M7,全车搭载有32个传感器。
前两年,玩家们比拼的还只是续航里程、电池容量。到了今年,挑战直接升级,部分玩家开始比拼自动驾驶能力。
传感器、芯片等可量化的硬件配置能最直观地体现自动驾驶系统性能。为了提前抢占技术高地,也为了增加卖点噱头,车企们纷纷化身“内卷达人”,疯狂堆料。传感器、芯片等硬件配置成了“堆料”的重灾区。
来源 / 视觉中国
“一辆汽车装X颗激光雷达”,正在成为车企宣传汽车智能化的最新方式。甚至有车企喊出:“你有几颗激光雷达?4颗以下,请别说话。”还有车企化身无情的激光雷达批发户,一辆车上搭载了5颗激光雷达。2022年内上市的搭载激光雷达新能源车多达12款,几乎所有已知的电动车品牌都加入了这场军备竞赛。
芯片算力的比拼同样激烈。地平线数据披露,L2级自动驾驶仅要求2-2.5TOPS算力,L3级自动驾驶的算力需要达到20-30TOPS,L4级则需要算力在200TOPS以上。
在当下量产车规级AI芯片中,英伟达Orin X芯片处于领先水平,单枚Orin-X 芯片算力可达254TOPS。小鹏的新车G7搭载了两颗Orin-X 芯片,算力为508TOPS。G7的算力已经够强了,蔚来ET7一口气搭载了四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高达1016TOPS。
理论上,传感器的数量和种类越多,汽车搜集到的信息也就越多,也就越能提升自动驾驶的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车企的软件能力跟不上,硬件堆料再多也白搭。
问题是,你不堆料,总有人堆料。如今整个新能源市场正在上演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军备竞赛。内卷时代,没有谁能躺平。
全球车企“芯”慌,减配交付成潮流
“芯慌”贯穿了2021年一整年。
去年几家半导体公司频频失火,导致晶圆紧缺。今年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芯片厂,先后遭遇极寒天气、地震、火灾、停电。下半年,作为全球芯片测试和封装中心的马来西亚,因为疫情冲击而封锁停产。
又恰逢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1年销量逆势上涨,芯片的生产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芯片危机愈演愈烈,甚至蔓延至全球成为了全球性供应链危机。
一辆普通汽车至少会用到40多种芯片,而高端车型则需要150多种芯片。没了芯片,造不了车,全球车企都面临着“无米下锅”的难题。
6月中旬,香港甚至发生一起“芯片大劫案”,一物流公司在运输途中,价值约500万港元的14箱芯片被劫。包括BBA在内的很多车企,开始在黑市高价“扫货”。有媒体爆出,理想汽车在黑市以高价采购了数千片电子驻车芯片,单片采购价达到5000元每片,远超正常价格的800余倍。不过理想回应称,“黑市买芯片”不属实。
不少车企下调了产能预期,其中就包括特斯拉。也有的被迫工厂停产,比如蔚来在在3月份公告,因为缺芯工厂停产5日。
深陷“缺芯”泥沼中的造车新势力们,纷纷走上了减配交付的道路。10月,理想汽车宣布由于受到毫米波雷达芯片供应短缺的影响,推出“先交付后补装雷达”的交付方案。小鹏随后也推出减配方案,小鹏P5的车主可以先提车后补装雷达。
特斯拉也追随了这一波潮流。据Electrek援引海外特斯拉车主的说法,在提新车时发现车内并没有USB接口,而是只预留了孔位,手机无线充电功能同样也没有配置。特斯拉官方表示由于缺芯的影响,会对旗下一些车型进行减配交付,并不确定补装时间。
不过,在12月初,乘联会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三季度汽车芯片供给的至暗时刻已经走过,原预计芯片供给改善促使生产回升到去年11月水平,可实际环比增长14%左右。
困扰了长达一年的缺芯问题正在改善,但缺芯的阴霾依旧仍笼罩着车企。乘联会随后又指出,芯片供给仍未回到去年水平,供给不透明的瓶颈因素仍在。
传统巨头加速转型,自主品牌决战高端
往年,传统车企巨头从没正眼看过电动车,也没有真正倾囊而出。今年,这些老牌的燃油车品牌看清了局势,纷纷按起了转型加速键。
奔驰上市了全新EQA和EQB两款纯电SUV车型。这是奔驰电动化的序幕,就在年底,奔驰祭出了大杀器——基于大型纯电车型架构(EVA)平台打造的EQS。EQS售价超百万元,堪称电动车界的天花板。
作为国内豪华车“性价比之王”的凯迪拉克,其首款电动车Lyriq也终于在11月开启了预售,后驱长续航豪华版,预售价格为43.97万元,极具性价比。
大众汽车集团作为坚定的改革派,其纯电产品ID.家族已经在欧洲成为霸榜选手。为了打赢电动车这场硬仗,今年大众一口气在中国引进了五款ID.家族纯电动车。尽管ID.家族在中国的销量不尽如人意,但这没能影响大众转型的决心。
哪怕是最为保守的日系品牌也开始布局电动汽车。丰田在12月一口气发布了16款电动车,车型涵盖轿车、SUV、MPV、跑车、皮卡以及K-Car等。
尽管发力晚、转型慢,但你很难忽视传统车企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在当下的造车江湖中,传统车企集体大反攻,他们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巨头们忙着转型,国内的自主品牌则忙着“冲高”。
中国的自主品牌,一直没能冲击高端成功,大多只能徘徊在20万以下的中低端市场。人们把冲击高端的希望寄托在了新能源汽车上,依靠电气化、智能化,自主品牌也许能够弯道超车。
面对新能源赛道,大部分自主品牌的态度都是“不高端,毋宁死”。今年以来,各大自主品牌,或拆分或独立出新能源品牌,定位还都是高端。比如,东风旗下有岚图汽车,上汽旗下有智己,吉利成立了极氪,长安推出了阿维塔,长城则有沙龙,北汽成立了极狐等等。
新品牌独立运营,能与原有的品牌做切割,避免出现“左右互博”的情况,也能更好地独立发展,但车能不能卖得出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目前来看,自主品牌冲高依旧艰难。比如,交付期的极氪11月交付量为2012辆,岚图汽车从8月开始交付,三个月的时间交付量为3461辆。
宁德时代成就万亿帝国,新秀正蓄势
新能源和电动化席卷汽车行业,智能汽车赛道热到发烫。但真正赚钱的不是造车新势力,月销破万的蔚小理依旧亏损,威马、哪吒、零跑等二梯队的新势力还在谋求上市。
这场造车运动中,最大的赢家变成了宁德时代。
电池相当于电动车的心脏。得电池者得天下,已经成为新造车行业的共识。而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心脏”供应商是一家来自福建的厂商——宁德时代。
三年前,刚上市的宁德时代市值仅为800亿元。2020年,伴随着电动车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宁德时代的市值也水涨船高,股价一路狂飙。今年5月,宁德时代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创业板首家万亿企业。截至12月29日收盘,宁德时代的市值高达1.34万亿元。
如今,宁德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动力电池龙头,占据国内近50%的市场份额。
但“宁王”的万亿帝国并非固若金汤。竞争对手虎视眈眈,试图“掀桌子”抢占更多地盘。
来源 / 视觉中国
比如,宁德时代最大的竞争对手,韩国LG新能源今年启动上市流程,拟IPO融资超10万亿韩元(约人民币573亿元),有望刷新韩国最大IPO纪录。
一些电池新秀也正在崛起,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2020和2021年(前11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名的企业还有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欣旺达、瑞浦能源、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等企业。
整车厂也加入了这场战局。特斯拉正在自建电池厂,其自研的4680电池也取得进一步改善,能做到更高的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是特斯拉抢占动力电池市场的一大杀器。
新一轮的电池混战即将开始。
造车依旧是风口,互联网大佬跑步入场
今年,入局造车行业的互联网大佬尤其多。互联网的尽头变成了造车。
一直“all in AI”李彦宏,在今年1月宣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集度汽车随之成立,目前的进展是,2022年上半年集度将公布首款概念车,并在2023年量产交付首款汽车机器人。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3月高调宣布了进军造车界。目前,小米的车还没影,怎么造车、走什么路线都还不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小米把造车总部敲定在了北京亦庄。
至于数次宣称不造车的华为,今年颇为高调地与北汽、赛力斯、长安整车厂展开合作。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华为每一个汽车核心部件都做了,我们只做部件,不造车,我们会帮助车企造好车。不仅要造好车,还要卖好车。”
就连两轮电动车小牛的创始人李一男也凑起了热闹。12月中旬,李一男带着新成立的汽车品牌“自游家”亮相媒体。李一男颇为自信地表示:“我们从创立之初,就没缺过钱。”
经纬创投曾指出,看好电动车领域是因为这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也是一个不可能被一家公司所垄断的市场。造车依旧还是风口,分水岭还需等到2025年,一切都还有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新能源汽车战场的战火会越烧越旺,智能化软硬件的比拼升级、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行业也会加速洗牌。接下来,就看谁能在这场马拉松式赛跑中,推出更获得市场青睐的产品。
*题图来源于《笑傲江湖》,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pexels。
喂,三点几嚟,喝口乳酸菌先啦。
目前,仅有三个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他使用也是“中国造”人工心脏。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这些不良习惯速改
刚刚通报!这里发现1例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