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美媒:这五种动物永远改变了人类

  • 2021-12-12 10:43:35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2月12日报道美国《发现》月刊网站11月26日发表题为《永远改变人类的五种动物》的文章,作者系斯蒂芬·乔治。文章指出,人类驯化了进入人们生活的动物,它们也改变了人类。全文摘编如下:

人类与动物共处的时间太长了,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们失去了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帮助我们的毛茸茸或有羽毛的同伴。尽管被驯化动物的数量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驯化,但科学界识别出了30到40个物种——我们要么完全驯化了它们,要么为了互惠互利至少与它们建立了联系。无论标准如何,驯化都绝不是一个简单或线性的过程。驯化在漫长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发生,发生在不同时期和全球不同地方。

但是,一旦驯化开始,我们不仅改变了进入我们生活的动物,它们也改变了我们。驯化动物帮助我们狩猎、负重,为我们提供食物以及制作衣物和工具的原料等等。如果没有它们的援助和支持,人类今天可能大不相同——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以下是已成为我们生命一部分的一些最重要动物的驯化时间线。

狗(4万年前至1.4万年前)

正如这一跨度极大的时间区间所暗示的,关于人类何时首次试图驯养狗(或其祖先狼),存在大量争论。然而,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并不怀疑以下这一点:“人类最好的朋友”也是我们首位来自动物王国的朋友。一些人把这种关系称为两个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它在我们还身为狩猎-采集者的游牧时代就已开始,远在我们开始刀耕火种或建立文明之前。狗既能帮助狩猎,看家护院,也能防治虫害,提供陪伴,它们甚至可能赋予了早期人类一种发展上的优势,他们因而能够战胜尼安德特人。

山羊(1.1万年前至1万年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山羊可能是人类驯化的首个家畜物种(也有人认为是绵羊)。人类在伊朗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牲畜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来自一头山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200年前后,当时人类正从狩猎-采集者向耕种-放牧者过渡。

野山羊很强壮,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地形,事实证明它们能够接受早期的放牧和繁育活动。与狗不同,山羊提供了现成的食物来源(奶和肉)和包括羊毛、羊皮、骨头和筋腱在内的其他有用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制作从衣服到工具的各种东西。就连它们的粪便也派上了用场——可用作燃料。

牛(1万年前)

随着人类在固定的地点安家落户,捕猎活动减少,养殖活动增加,我们逐渐把被我们统称为牛的许多动物引诱进我们的控制圈内。

最近的研究发现,所有的牛都可以追溯到早在1.05万年前就被驯养的一小群牛。牛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在狩猎时期无法企及的。牛即使不给我们提供食物(或不给我们提供皮革),也可以帮我们耕地、运货。于是,负重的牲畜诞生了。

马(6000年前)

如果历史稍有不同,或者早期的那个冒失鬼犹豫了一下没有跨到马背上去,那么今天的马可能被我们与牛归为一类,而不是最高贵的牲畜了。我们从可追溯至3万年前的洞穴艺术中知道,人类与马的关系最早是捕食者与猎物。早期的驯化努力——通常要归功于生活在欧亚大陆西部草原的人们——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为饲养它的人类提供现成的肉和奶。但相关证据表明,人类不仅仅将马视为营养来源或负重的牲畜。

考古学研究发现的相关迹象表明,早在5500年前,皮制辔头——一种初级挽具——就被用在了马身上。这表明人类已经把马当作了坐骑。马的力量和速度最终给人类带来就连忠实的狗都无法带给我们的优势。

猫(4000年前)

在人类与驯化动物组成的幸福大家庭的名单上,我们的猫朋友是最后一个加入的,养猫的人对此都不应感到吃惊。如果能让猫来谈谈此事,猫很可能会说它们从未被驯化过。

对过去约9000年里的猫(野猫和家猫)所做的DNA调查显示,猫在人类附近生活了很久,但实际上并没有被驯化。相反,它们与我们有着互惠互利的关系。野猫之所以会被人类吸引,是因为我们早期的农业活动既产生了资源,也产生了垃圾。食物和垃圾引发了鼠害,鼠害又吸引了猫。最终,我们尊敬它们,带它们去旅行,把它们带到家中作伴。猫变成家猫的最早证据来自4000年前的埃及艺术品。

标签: 动物 人类 牲畜 美媒 山羊 物种 dna 食物 伊朗 采集者

推荐阅读

一口500亿活性菌 真能促消化?丨凰家实验室

喂,三点几嚟,喝口乳酸菌先啦。

俄媒:印度航天机构成功为其载人航天任务测试低温发动机

目前,仅有三个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现实版《钢铁侠》!山东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出院

他使用也是“中国造”人工心脏。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这些不良习惯速改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这些不良习惯速改

刚刚通报!这里发现1例阳性

刚刚通报!这里发现1例阳性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