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新疆重点发展的石油石化、煤炭煤化工、电力、纺织服装、馕、葡萄酒、旅游等“十大产业”,将为新疆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这片热土,探寻产业背后的科技力量,感受大美新疆的独特魅力。
致富锦“馕”里蕴藏的秘密
“我们的馕产品有几十种,卖得最好的是玫瑰馕,非常好吃……”加依娜手里拿着馕,面对直播镜头侃侃而谈,这是她作为一个带货主播的日常。
加依娜所在的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现在是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工厂是透明的,每天,数百名员工都在紧张忙碌着。从揉面、烘烤到包装,一个个馕的生产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每一个游客面前。火锅馕、油馕、牛奶馕、葱花馕、核桃馕……每天,各式各样的馕从这里新鲜出炉,令人垂涎欲滴。风味独特的馕是新疆的一张特色名片。但长期以来,新疆馕的生产主要以小作坊为主,分散难成规模。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此,新疆将馕产业列入“十四五”期间做优做强的十大产业之一。
可是,一个小小的馕饼,如何才能变成一个大大的产业呢?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用“三级跳”来破题:跳出本地、跳出传统、跳出产业。这背后,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要跳出本地,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馕产品保质期短的问题。一个馕的制作要经历九道程序,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微生物侵染。为此,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牵手新疆农业大学冯作山教授,研究馕各生产环节中微生物的污染途径,针对性地开发控制技术,以延长馕的保质期。
如何跳出传统产业?以高科技元素的工业化链条,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赋予馕更多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同时,通过“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在新疆较早实现了馕的规模化生产。
现在,一天卖出60万个馕,可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已经成为新疆馕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小小馕饼也能撬动大产业,也能托起大民生。从昔日的小作坊到如今的“集团军”,悄然间,新疆的馕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正变成老百姓的致富锦“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疆已有5万余户家庭通过馕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科学种植“酿造”出的葡萄美酒
2003年,鄯善县洋海墓地发现一根至少距今2500年的葡萄藤,这是吐鲁番地区葡萄种植最早的实物。200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发现“庄园主生活图”,展现距今1700年西域葡萄种植及酿酒业的概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葡萄之乡”,吐鲁番自然条件独特,盆地内干燥少雨,会不断促使葡萄根系深扎地下,汲取更多的地下水分和营养。而20度以上的温差、年均3000小时以上的日照,更是造就了吐鲁番葡萄独一无二的品质。
过去,吐鲁番依靠鲜食葡萄和葡萄干“闯市场”,但产品附加值较低。近年来,葡萄酒酿造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九月的吐鲁番,秋高气爽,瓜果飘香。走进火焰山脚下的楼兰酒庄,满园叠翠,树木葱茏。独具匠心的酒窖整体采用了吐鲁番生土建筑,站在土黄色的酒窖前,好像时光倒流了千年。绘有壁画的56个储藏间就是56个艺术洞窟,集纳了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前世今生……这里俨然是一座巨大的葡萄酒酿造博物馆。
都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在业内,葡萄酒生产素有“七分原料,三分酿造”的说法。不过,葡萄种植却是一个很有科技含量的活路。
在楼兰酒庄,总农艺师薛锋指着碧绿一片的葡萄园说,这是1982年由中国葡萄酒泰斗郭其昌创建的母本园,也是中国唯一正常运转、拥有稀有黄金树龄及稀有酿酒葡萄品种的母本园。
由于建园时间较长,部分葡萄品种的特性逐渐退化,在中国葡萄酒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教授的指导下,楼兰酒庄对母本园进行了科学“改造”。于是,传统的葡萄立架变身“厂”字形,水肥一体化排上了用场。通过春季剪枝、花期除去过多花簇等手段,楼兰酒庄把亩产限制在700公斤以下,从而确保每一颗葡萄都是酿酒的绝佳原料。
薛锋说,随着现代酿酒前端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楼兰酒庄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像楼兰酒庄一样,在新疆,越来越多的葡萄种植基地,正将茫茫戈壁化作一片片“葡萄绿洲”。如今,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已成为我国葡萄酒酿造大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之首。
位列新疆“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十大产业”之一,根据规划,到2025年,新疆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100万亩,葡萄酒年产量达到70万千升,葡萄酒种植、加工以及文化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收入超800亿元。(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张景阳 何星辉)
喂,三点几嚟,喝口乳酸菌先啦。
目前,仅有三个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他使用也是“中国造”人工心脏。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这些不良习惯速改
刚刚通报!这里发现1例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