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重塑席卷全球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 2021-08-26 15:25:12 来源:中国汽车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重塑正在席卷全球,汽车与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带动汽车上下游供应链和价值链全面重构,形成了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载体、智能交通与智慧能源及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世界主要汽车产业国围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加强战略谋划和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准入管理、标准法规及测试评价体系建设;联合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积极适应产业需要,主动凝聚产业共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机制与标准法规体系构建,共同绘制全球未来可持续交通蓝图。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体现了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建设汽车产业强国、构建和谐汽车社会的初心、决心与使命担当。

《意见》面向技术变革、顺应国际趋势、符合中国需要,对技术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各类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先进装备在汽车上的搭载应用,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与外界信息交互手段不断丰富,相关技术加速迭代与创新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全新的产品形态与使用体验,也给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带来新的课题与挑战。构建集主被动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及功能安全为一体的汽车综合安全体系,成为当前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迫切需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以新型综合安全为基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管理体系。

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工作组(GRVA)并制定发布《自动驾驶车辆框架文件》,系统规划、统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法规协调,制定发布信息安全、软件升级及自动车道保持等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法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组织也基于各自职责和产业共识,围绕基础通用规范和测试方法,积极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体系,支撑和服务技术发展和产业管理。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制定通过《欧盟自动驾驶汽车批准豁免程序指南》,通过简化程序和管理创新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发展和应用;美国连续多年公开发布《自动驾驶愿景》,通过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技术及产业发展,为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测试及应用构建良好环境;日本率先将自动驾驶功能评价纳入《日本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指南》,为智能网联汽车特别是自动驾驶功能准入管理奠定基础。基于联合国“多支柱法”理念,围绕自动驾驶功能实现、人机交互、软件升级以及功能安全、网络安全等,综合采用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和实际道路等多种手段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及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意见》基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吸纳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从总体要求、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和保障措施等5个部分提出11项原则要求,覆盖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在线升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标准规范制修订”、“加强测试验证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等,对后续优化完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能力、建立健全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及产品管理、引导规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准法规和测试评价体系建设成为《意见》实施重要支撑,须大力加快推进

新任务、新要求驱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在线升级、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标准规范制修订”。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功能、性能快速迭代提升,对汽车标准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变化,相关标准化组织应准确把握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及时响应政府管理、行业发展需求,总结吸纳国内、国际最新技术及标准化研究成果,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持续优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针对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功能评价、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保障、软件升级管理等行业亟需、关键标准,主动适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贯彻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鼓励和引导行业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密切关注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动态,切实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制定与协调,为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新需求、新理念需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的新平台、新能力。针对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意见》要求“采用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网络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等测试要求,并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企业加强相关测试验证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特别是自动驾驶功能的人工智能属性,使得基于特定场景、特定条件、特定指标的传统汽车产品测试评价方法难以满足高等级驾驶自动化产品的感知、决策、控制等测试评价需求。只有建立基于复杂测试场景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综合采用模拟仿真测试、实车场地试验、实际道路验证在内的各种测试手段,方有可能实现对自动驾驶汽车功能、性能的科学评价。这一新的测试评价体系将改变传统的以检测机构作为产品检验主体的汽车产品检测体系,将检测及管理延伸至企业研发及消费使用环节,并扩大了企业在产品准入过程的责任和义务范畴。尤其是在模拟仿真、网络安全、功能安全及软件升级等方面,企业不仅要构建完善的全流程研发、测试和运行服务体系,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测试评价及安全保障体系,向政府部门、检测机构及社会公众宣示并证明相关产品的安全可靠性。检测机构也需要基于“多支柱法”测试及评价理念,构建综合性的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试验服务能力,配合主管部门、标准化组织等共同探索和构建产品的测试方法、标准规范及管理方案。

中汽中心适应技术及管理需要,积极支持、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和新型测试评价能力建设

中汽中心作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秘书处单位,积极承担、履行汽车标准化相关职责,持续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开展核心关键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广泛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需求调查,积极开展跨行业交流协调与合作,先后制定实施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网联功能与应用、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标准化路线图,针对政府和行业热点,组织国内骨干企业和技术机构专家联合开展一系列行业亟需关键标准的制定,初步建成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组织行业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支撑中国专家承担并履行联合国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GRVA)、自动驾驶通用要求(FRAV)及ISO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工作组的领导职责,为国际标准法规制定协调分享中国成果、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为适应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对新型测试评价体系的迫切需要,中汽中心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测试评价、体系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统筹布局、全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能力的建设。一是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以及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统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及实际道路测试等硬件设备搭建和软件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构建支撑“多支柱法”的测试评价能力;二是立足我国典型道路交通特征和产业实际需要,以交通参与者模拟目标物、高性能驱动平台及测试软件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关键设备研发,支撑和服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准入测试;三是围绕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新课题,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系统解决方案和体系服务能力建设,支撑和服务相关企业综合保障体系建立和政府管理。

作为国资央企,中汽中心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要为己任,勇担“引领汽车行业进步,支撑汽车强国建设”新使命,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以《意见》的发布和实施为契机,与行业骨干企业、技术机构及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和支持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标准法规、测试评价、准入管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贯通上下游、联通国内外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和业务模式,服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汽车强国建设,成就和谐汽车社会。(作者:吴志新)

(作者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专家、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主任委员)

标签: 高质量发展 产业重塑 科技革命 智慧能源

推荐阅读

一口500亿活性菌 真能促消化?丨凰家实验室

喂,三点几嚟,喝口乳酸菌先啦。

俄媒:印度航天机构成功为其载人航天任务测试低温发动机

目前,仅有三个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现实版《钢铁侠》!山东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出院

他使用也是“中国造”人工心脏。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这些不良习惯速改

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这些不良习惯速改

刚刚通报!这里发现1例阳性

刚刚通报!这里发现1例阳性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