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 正文

东湖科学城打造有全球影响力“世界光谷” 引领湖北迈向原始创新

  • 2021-11-18 10:48:50 来源:湖北日报

驱车沿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一路向东,深秋的湖北东湖科学城,正成形见势。

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创新极核,东湖科学城将集中布局9个大科学装置、9个创新中心,承载3条千亿产业大道、2个万亿产业集群。已经挂牌的7家湖北实验室中,5个位于光谷。

“黄金走廊”的两岸,华为武汉研究所项目、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相继投运,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武汉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星夜兼程,武汉光源、神农设施等重大科学设施已完成预研预制。

这座科学城,内核不过100平方公里,却牵动着18.59万平方公里荆楚大地的创新脉搏。

挺进“科技无人区”

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组建国家实验室、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目前,我国已批复建设北京、上海、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署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从国家创新版图看,四大科创中心于东西南北各踞一极,唯独中部仍然缺位。

今年2月举行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湖北正式启动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挂牌七大湖北实验室。9月,《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这是湖北挺进“科技无人区”的嘹亮号角。

从总体部署看,为支撑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东湖科学城将主攻物质、信息、生命、材料、地球与环境等领域,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化验证,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为托举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东湖科学城将重点构建湖北实验室体系,形成建制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在物质科学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类脑、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等科技前沿领域展开攻关。

从0到1,最艰辛的破冰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从0到1,距离最近的数字,却是最艰辛的破冰。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湖科学城所在片区,目前拥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近50个,国家级企业主体研发平台39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1家。

仅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域武汉未来科技城,就有21位海内外院士。在光谷生物城从事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国内外院士项目,也多达30个。

在华中科技大学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形同“人造小太阳”的J-TEXT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正在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全球科学家一道,为寻求人类终极能源而战。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潘垣院士介绍,完全可控的核聚变迄今还未实现,因为极限挑战和不可控因素太多,如聚变堆材料问题、聚变燃料氚的自持问题、等离子体破裂问题等等。但是全球的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科技无人区的探索。

湖北对前沿科技的求索,不止于此。

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向国家提出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立项建议,并于2007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这是教育部所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2013年,国家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建成;2014年,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2018年进行的国际评估中,专家组认为该装置已“成为国际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一”。

从跟跑、并跑再到进入领跑行列,中国脉冲强磁场科学家团队,整整奋斗了10年。

截至2020年底,美国脉冲强磁场峰值场强的最高记录为100.7特斯拉,德国为94特斯拉,我国为90.6特斯拉,紧随美德之后,位居全球第三。

一切为创新让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下,全省跨部门、跨区域的创新协同,力度空前。

“提升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三个重点方向。”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其中,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湖北将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前瞻部署实施一批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将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每年组织实施10个左右科技重大项目,与湖北实验室融合创新,增强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我省将按“一室一策”,建设10个左右湖北实验室,省市区3年建设期内,每年共给予每家5000万元运行经费。对获批的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配套支持。

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给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提供人才政策保障,湖北首次提出设立不低于15%、80%的遴选指标,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重点支持。同时建立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进通道,实行引才激励制度,“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产生重大驱动效应的人才项目,资助额度不设上限。”

“只要是重点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坚决做到应保尽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国土空间规划将充分落实科技创新重大战略,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产业优势地区倾斜,从优化科技创新产业空间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发展。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将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减收增支因素影响,支持科技创新。目前,七大湖北实验室2021年度3.5亿元运行经费,已全部到位。与此同时,省财政先期安排资金1.16亿元,用于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预制。

除在基础研究方面建立湖北实验室经费保障机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外,我省还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自然科学方向)等,每年投入约1.7亿元,支持自然科学研究。

这些创新投入,将在久久为功的潜移默化中,汇成星辰大海,改变湖北的未来。

专家观点

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

科学城的使命定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大科学时代,我们的重大基础设施集群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战略角度上看,要强化东湖科学城的建制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体系、谋划创建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能力等等。

现在我们讲的科学城概念,和20年前有很大差别。以前更多强调的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现在的科学城更强调原创性的科学理论研究发展,强化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基础的原始创新能力,使命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者说大大拓展了原先的科学城定位。

另一方面,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原创性科技创新、建设创新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了更系统的全局规划,这也是与从前不一样的。东湖科学城不是地方性的单打独斗,而是服务于全国科研攻关大局。建好了,对于原来基于创新的创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有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全面提升武汉原始创新策源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功能,落脚点不仅仅局限在武汉市,更要落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上。我们期待东湖科学城能够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标签: 成像设施 人工智能 星夜兼程 创新脉搏

推荐阅读

光伏将迎来“5.0时代” “十四五”期间有望实现新增装机容量400GW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园正式启用 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崛起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建成运营 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河南2021年度5G建设任务完成 全省累计完成5G网络投资132.1亿元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清洁能源领域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 中国持续领跑全球清洁能源研究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