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发布,以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为总目标,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推动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其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松山湖多次被“点名”,体现出松山湖乃至东莞在全省科技创新战略中的独特地位。
松山湖科学城今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完善的创新链条,环境配套及科创氛围加快提升,科创、人才、产业政策“组合拳”相继推出,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一座剑指“世界一流”的科学城起步成势,成为东莞在“双万”城市新起点进一步彰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核心引擎。
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多重使命。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为松山湖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例如,《规划》第二章第一节“构建大湾区创新发展格局”部分提到,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第二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分提到,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动松山湖科学城聚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等。
第四章第一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分则提到,加快推进松山湖实验室等新材料平台建设,加快突破关键原材料及核心技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高地。
松山湖为何被频频“点名”?突出的创新“硬实力”是根本。
不久前,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束流打靶功率新提升,在100千瓦设计指标的基础上,再次提升20%,实现了重要突破。
作为我国唯一、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投用以来,已经服务全球超过2600名用户,完成500多项原创性课题研究,涵盖多个前沿研究领域,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不久前中国散裂中子源还作为重点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面向“十四五”,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将在松山湖启动建设,形成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
与此同时,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高起点打造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经过近4年的发展建设,引入8位两院院士及4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建了19个前沿课题团队、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并注册成立32家产业化公司,在推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实践经验。
此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等一流创新资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汇聚,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政策体系精准发力
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体系
自从去年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已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围绕“四梁八柱”实施框架,布局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今年7月,松山湖印发《东莞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方案》,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及创新环境布局了“七大专项”,并集中发布了《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等七份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政策赋能,推动形成“1+N”科技政策体系,全方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其中,围绕科学城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目标定位,松山湖首次针对源头创新出台了《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致力于加快推进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如何从源头上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是松山湖科学城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松山湖拥有高端创新资源,希望它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扶持力度。
在技术创新方面,《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的出台,与以往相比,政策内容更丰富、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实施普惠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此外,围绕科技项目奖励、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助、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奖励、研发机构认定奖励、港澳联合研发机构资助等方面,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提供资助和奖励。
在成果转化方面,《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则围绕支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设公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开放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引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继续加强扶持力度。
“成果转移转化本质上需要一个高效的研发体制机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研发基础、公共技术平台、资金支持、市场对接、人才智慧、高端服务等,都是完善成果转化生态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成果转化平台的不断完善,也将引导人才等创新资源汇聚而来。
此外,松山湖还发布了《东莞松山湖支持企业融资发展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鼓励企业上市挂牌实施办法》及《东莞松山湖科技企业培育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并通过出台《东莞松山湖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办法》,支持园区举办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等,积极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打通产业转化堵点难点
架起科技成果转化“铁索桥”
10月下旬,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参与单位受邀参展,并展出了其团队研发的个性化定制雪车头盔。
据了解,该头盔可通过采集运动员的数据进行个性化定制,其内部材料缓冲层采用了3D打印点阵结构,可有效抵御头盔遇到碰撞时的各种冲击力。同时,头盔重量约为1100克,比起上一代赛用头盔减少了500克。
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李楠谈到,“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雪车头盔只是系列成果之一。当前,东莞理工学院科技创新研究院已集聚一批重要创新资源,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覆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研究领域。
在松山湖,类似的新型研发机构共有近30家,成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7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立足于“成本洼地、服务高地、政策特区”的方向,定位打造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的示范窗口,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的示范点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试验田。其中,东莞华工创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工创为”)正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
2012年,依托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绿色功能日化产品创新中心,华工创为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程建华便与其团队进开始了化妆品领域的原料、配方技术研究,致力于打破相关技术依赖国外的局面。经过六七年努力,终于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纳米纤维面膜(也称“膜式精华素”)。2018年成立的公司,也已被评为“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
据统计,当前社区已汇聚新型研发机构12家、研发平台200余个,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科技企业400多家,还有超过2000名企业家、科学家在此创新创业。
为了完善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社区建设1.6万平方米商务配套区,及1300多套人才公寓、500多套国际高端专家公寓,引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松山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租金、启动资金、使用仪器设备、举办活动、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招引主体奖励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对入驻项目给予扶持。
创新成果的产生离不开科研设备的支撑。为盘活设备资源,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成本,东莞于2020年11月在松山湖上线成立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目前该共享平台已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79个单位,约4700多台套科研仪器设备。
最优创新创业环境
吸引企业研发总部聚集发展
今年10月,《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外发布。科学城立足国家战略定位要求,构建“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空间格局,全面推进“四梁八柱”项目建设;同时,重点打造核心创新区,迅速构建“一谷一廊一岛”核心功能。
其中,松山湖将在核心创新区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研发总部,重点吸引包括上市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将研发总部设立于此。
该区域在未来将汇聚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5G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系列创新资源,并推进建设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广东首家悦榕庄酒店、人才公寓等配套,通过持续提升服务、配套水平,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环境。
11月12日,来自东莞的20多位上市公司负责人齐聚松山湖科学城,共论松山湖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其间,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向现场企业家抛出“绣球”,并指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将成为东莞支撑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一大重要平台。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登陆创业板的机器人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大岭山,研发总部设立在松山湖,并于今年7月开工建设。拓斯达董事长、总裁吴丰礼认为,把研发总部设立在松山湖,对于研发人员招聘有更高的吸引力。
“企业大多数求职者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得知企业在松山湖有研发总部时,感兴趣的人明显变多。如今求职者过来公司面试,人力部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车带他们到松山湖转一圈,让他们了解未来两年后的工作生活环境,求职者愿意过来就职的概率大大提高。”吴丰礼说。
2009年,东莞市宏川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乔迁至松山湖,随后在松山湖扎根成长,该集团旗下的宏川智慧于2018年成为上市企业。
“一段时间不来松山湖走一走,就会错过这里许多建设发展新亮点。”宏川智慧董事长、总裁林海川表示,松山湖是东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东莞站在建设“双万”城市新起点上的重要引擎。
林海川认为,松山湖近年来变化显著,定位不仅是科学园区,还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高地。同时,政府服务高效,人才、产业、科技、金融等配套政策齐全,宏川智慧在此发展壮大,正是松山湖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未来,这里必将为各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科学的味道、自然的气息、人文的关怀,体现着松山湖的现状与未来愿景,这里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更为吻合。”林海川说。(撰文:陈启亮张珊珊丘想明张莎摄影:黄政正康乐伟)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