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切片看不清,是癌非癌难确定。”这句话常被形容病理诊断医师面临的困境,棘手之处在于当前世界上临床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苏木素—伊红染色这种已延续百年的技术,孤证难立。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晓强教授团队研发的“用于肿瘤快速病理诊断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将打破这一百年困局——他们采用原创的组合荧光探针快速精准成像病理组织,并首创“仁核面积比”作为新型量化诊断指标。
9月28日,于晓强教授携原创新技术亮相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终评现场。这是该评选活动的第三阶段,接下来的十月份,在山东大学120周年的校庆日前后,上述十大成果将择机发布。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提升山东大学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联合济南市科技局、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等机构在“百廿山大强校兴国”主题下开启了“首届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深入挖掘能够直接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可实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在后续工作中主动做好这些成果的推介。
此次活动吸引了山东大学众多优秀项目踊跃参评。今年4月-6月份,该活动征集工作完成,共征集到来自该校材料学院、机械学院、控制学院、晶体所、微生物研究院等16个学院(所)的35个项目,涉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智能装备等领域。
9月15日,本活动完成初评,确定了前20强项目。
9月28日的这场评选,通过“路演+答辩”的方式进行。评审专家组由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中科院、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的专家组成。在终评期间,网络投票也在同步进行。
科技日报记者在终评现场发现,与“双光子荧光探针”技术一同亮相的,还有机械学院谢宗法教授团队研发的“全可变液压气门技术”,固废协同利用方面的“拜耳赤泥基绿色岩土工程材料”和“固废绿色材料化技术”以及被誉为第四代半导体—超宽禁带半导体β-Ga2O3单晶衬底等项目。
它们的创新特色与应用前景都让评委们眼前一亮。
近年来,山东大学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促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改进科研组织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三年,山东大学横向经费与合同立项情况整体快速发展,每年签订横向合同约850项,合同额平均约5.43亿 ,实到款平均约3.43亿。百万元以上项目325余项(其中,1000万元以上30余项)。同时,近三年,山东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签订110余项,合同金额3亿余元,实际到账经费近2.5亿元(含团队股权);其中,千万级项目11项,胶体中心陈代荣教授团队“氧化铝特种陶瓷材料及相关应用”项目以6000万元交易价格落地济南。近三年,山东大学推动已签约共建平台110余个,合同额近7亿元,重点推进山东大学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余个千万级平台建设。同时,山东大学主动谋划,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成果推介与经验交流,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2019年6月学校实施了“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行动”, 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校地校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成效的取得,为山东大学举办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评选活动积累了良好经验,也为征集评选优秀成果的转化探索出成功路径。据介绍,山东大学将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知识产权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常态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山大智慧,做出山大贡献。(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