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要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科学普及势在必行。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对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目标。据此,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剖析我国科普事业的短板、问题,探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具体路径。
补齐科普短板提升公民科学素质①
当前,科普需要从传统的知识短缺模式下普及科学知识为主,向新时代全面提升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样才能形成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转移转化,真正做到用科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与科技亲密接触早已不再是少数科技工作者的专利。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近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科普事业和科学素质建设规划了新路线图。《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总目标——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
公民科学素质呈现复杂化趋势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1952年,美国教育改革家科南特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2020年开展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这也意味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对于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人才基础支撑。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认为:“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科普需要从传统的知识短缺模式下普及科学知识为主,向新时代全面提升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样才能形成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转移转化,真正做到用科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2020年初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却使全世界公民科学素质面临一次大考验。不仅在中国发生了连夜排队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等现象,在号称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很高的美国,许多普通人甚至拒绝“戴口罩”。
近年来,公民科学素质议题呈现出复杂化趋势:一方面是公民科学知识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熟鸡蛋返生、高科技算命等“伪科学”不乏拥趸。
到2035年实现25%的目标,并不仅仅意味着数量上的增加。王挺指出:“科学素质的提升绝不仅仅依靠科学知识,更需要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包括科学伦理的树立和倡导。在新《纲要》中,突出科学精神引领作为首要原则,要求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改进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参与此次《纲要》制定的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高宏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互联网时代已经从人找知识变成了知识找人,知识和方法习得变得比以前容易,但是接触大量信息需要有分析力、判断力,要把科学的价值判断纳入考评,因此此次《纲要》中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更加强调科学精神。”
他同时指出,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在能力指标上也将从“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向“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变。
总体偏低、发展不平衡趋势扩大
尽管过去15年内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纲要》同时指出,我国公民目前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等。
区域间、城乡间、不同人群间的科学素质差距也是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过去一段时间里,这种不平衡并没有缓解。在东部地区,浙江省已提出全省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全面的大科普”,上海和北京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均已超过24%;而在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只有8.44%,还未达到当前全国平均水平,与2015年相比,东西部差距反而扩大了1.15个百分点。
虽然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提高了4.02个百分点,但老年人群体、低文化程度群体的科学素质比例依旧低于5%。
公民科学素质与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以青少年科普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但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匮乏。在西部和偏远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较少讲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缺乏科学教育完备体系。科学素质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高宏斌认为,解决公民科学素质不平衡的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消灭绝对差距,搞平均主义。他解释:“解决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指缩小不平衡的差异度,让东、中、西地区差距扩大的程度减缓。要强化供给侧改革,动员全社会力量协同发力,让群团、科技工作者、企业主体等共同参与到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行动中来。”
变“漫灌”为“滴灌”,针对性补足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未来工作转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就业前景报告》认为,到2025年大约有8500万个工作岗位将实现人机分工转变,并可能产生9700万个新工作岗位。这一转变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素质将更加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教育:公共行动的九个思路》中,把“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列入其中。
为更好解决当前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推动公民科学素质迈上新台阶,《纲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科普方式,将实行“精准滴灌”。
王挺指出,针对《纲要》提出的四方面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认真落实好五大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五大重点工程。
根据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在这些行动和工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变化。高宏斌阐释了具体任务层面的变化:“比如针对老年群体重点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农民主要提升科技文化素质,针对产业工人主要提升技能素质,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主要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等。”
按照我国现行公民科学素质测定标准,测定人群覆盖18—69岁公民,虽然青少年并不在测定范围内,但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群体科学素质对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影响深远。
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发布了一份2015年度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报告,我国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较高,但30岁后愿意从事科技相关职业的只有17%左右,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值。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也在《发展与创新科学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一文中指出,我国青少年缺乏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了解,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薄弱,对科学相关职业期望较低。
王挺说:“创新发展与科学素质密切相关。有了高素质的创新大军,一旦有技术突破,才能够将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全社会应用创新成果加快发展的强大能量。”
“少年智则国智,”高宏斌说,“对青少年群体重点要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我们希望在青少年群体迈入成年之前,能够帮他们养成系统的科学素养体系。”(◎实习记者王烁本报记者刘莉)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