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限塑令”。但从十多年的执行情况来看,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在“限”字上做文章、打擦边球,将“限塑令”演变为“卖塑令”;另一方面,不少消费者对塑料制品过度依赖,给了塑料制品“无限”的生存空间。
新限塑令实施以来情况如何?笔者进行走访,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仍有诸多瓶颈需要破解。
“限塑令”形同虚设
笔者在太原市走访时发现,一些餐饮门店已经尝试使用可降解塑料吸管,因为可降解塑料吸管重量较轻,成本不算太高。许多餐饮门店提供纸质吸管作为塑料吸管的替代品,且一些餐饮门店在新规实施前就更换了塑料吸管、餐具和打包袋。但消费者同时也反映:“泡的时间一长,纸吸管就变软融化了,跟吃卫生纸一样,感觉很不爽。”
笔者在长治市区某大型超市的一个收银台前观察了很久,23位消费者有17位选择了购买塑料袋,小的0.2元,大的0.3元。“一个塑料袋就几毛钱,买这么多东西也不在乎这几毛钱?”市民王先生说,“超市的塑料袋可以拿回去放家里的生活垃圾,还可以再使用,也不算浪费。”
被问到超市一天能卖多少个塑料袋时,超市负责人表示自己不方便回答这个问题。一位市民说:“‘限塑令’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各个超市,他们凭借‘限塑令’堂而皇之地销售塑料袋,为此挣得盆满钵盈,‘限塑令’变成了‘卖塑令’。”
没有购买塑料袋的消费者,有的是自备了购物袋,但大多数用的是超市免费的“连卷袋”。这些“连卷袋”放在水果、干货区域,供客人自取。
一些超市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新“限塑令”倡导人们在购物时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袋子,但许多人嫌麻烦,还是选择购买一次性的塑料袋。
一位正在结账的女士说:“下了班,顺便进超市买点熟食品,夏天穿着很单薄,哪可能随身还带个购物袋呢?”
笔者在太原市的许多菜市场、小超市走访时发现,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随处可见且免费提供。
限塑令为何令行不止
“限塑令”最初的目的就是遏制白色污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白色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塑料袋越来越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小商铺、大超市、饭店打包,以及最近发展迅猛的快递行业。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因此每天都有大量的白色垃圾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限塑令”本是好意,为何偏偏这样不尽如人意,塑料袋又为何屡禁不止?首先,“替代品”单次使用成本高,并且习惯难以改变。相比塑料袋,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价格高,携带不方便。而塑料袋装完商品还可以装垃圾,哪怕要为此支付点小钱,在消费者看来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其次,监管不力,让“限塑令”空有其名。想当初,超市、菜市场几乎天天有人检查政策的执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违规。但随着时间推移,监管力度、惩罚力度越来越小,检查次数越来越少,最终默许了商家对塑料袋的肆意使用。政策本身也有局限性。按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餐厅“打包”剩菜、在线上或线下购物,是否也应听“令”行事?缺乏明文规定的灰色空间,给了塑料袋继续泛滥的机会。并且,有的行业难以停止使用塑料袋,例如,快餐业、快递业、早餐店、小卖部等。其他制品的袋子对他们来说成本高,不方便。再次,从公众层面来讲,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对白色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依然认识不足,由观念形成到付诸行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于是,在追求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支配下,一时半会儿,许多人难以做到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自律。
对于相关企业和商家而言,社会责任感缺失、对政府禁令配合不到位,甚至明知故犯。尤其是在相关部门缺乏强有力监管的情况下,违法、违规生产、使用塑料制品的问题,依然得不到令行禁止。
破解难题需要多方发力
“在替代品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难免会沦为一纸空文。在‘限塑令’乃至‘禁塑令’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市场需要开发、推广环保产品取代塑料袋,消费者则需要逐步调整使用习惯,提升环保意识。”笔者认为,要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一时还难以做到。相比之下,扩大限制塑料袋适用范围,鼓励和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袋,研制更为有效的替代品以及强化监管、加大执行力度,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省环保协会有关负责人说,虽然可降解材料已在一些领域推广使用,像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具等,但可降解材料的发展也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
应该加紧培育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建立农膜回收利用体系。设立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通过监测逐步摸清地膜残留污染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持续开展地膜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还应不断加大限塑新规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限塑的必备知识,根据限塑的阶段性要求,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引导和鼓励消费者逐渐养成选择合适替代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习惯。
“人类已经离不开塑料了!无论是替代钢材、木材,还是替代纸质、玻璃及金属,塑料都是相对轻便、实用的东西。选择替代品必须综合权衡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不能为替代而替代、逆环境影响而替代。比如一只由不可降解塑料做的塑料盆,能够使用多年而不坏,一旦破损可以回收利用,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山西省塑料协会有关专家解释。
我们产生的塑料垃圾,如果得不到无害处理、回收利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就会成为土壤、水源等微塑料污染的来源。所以在塑料的使用上,大家都应尽力做到减量使用、规范使用、循环使用、绿色使用。(秦风明)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