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中国高铁线路,研发出我国首款40纳米高精度消费类北斗芯片,实力雄厚的总体设计单位、助力中国航母驶向蓝海……在大国重器上,湖北频频刻下印记。
近年来,湖北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湖北风华正茂。
创新之谷动力澎湃
6月21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要以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要抓手,着力把东湖科学城打造成科学特征凸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激光研发生产基地。
过去40年,这里用一束“光”,改写了中国通信史。这里是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
上世纪70年代初,武汉邮电科学院科技人员赵梓森,为了证明“用小小的玻璃丝通信不是天方夜谭”,实验数千次。几年后的1976年,在邮科院一楼厕所旁的简陋实验室,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诞生。这根7米长的玻璃细丝,自此改写中国通信史。
1985年,我国第一家激光企业楚天激光,创立于东湖之畔。光纤与激光,共同成为日后“中国光谷”的火种。
1986年底,在“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诞生了一个简陋的新型机构——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部电话、6间厂房、600多平方米……这就是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全部家当。
创新,是东湖高新区的基因密码,是东湖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制胜法宝。时至今日,烽火通信一根光纤,可容纳300亿人同时通话,相当于“4个地球”上的人一起“煲电话粥”。长飞预制棒、光纤及光缆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全球第一。光谷依托雄厚的光电子产业基础,延伸拓展出“光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
6月10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及重大科技项目在武汉集中开工,高端医学生物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重大科技项目聚焦前瞻性科技问题,定位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大国重器上的湖北智慧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从电子整机的“心脏”,到航天员的航天服,“湖北智慧”为神舟十二号保驾护航。
位于湖北襄阳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从神舟一号升空,到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实施;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国庆阅兵装备……几代研究人员默默坚守、艰难攻关。此次发射,该所参与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逃逸火箭发动机研制,承担了“神舟”飞船舱体密封系统的研制生产任务。研制的技术和产品涉及火箭、飞船、空间站、航天服和航天员五大系统,为航天员空间站工作和生活提供保护和帮助。
2020年12月3日23时,嫦娥五号踏上返航之旅。在完成采样任务上升起飞前,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这标志着,在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面在没有温控的严酷环境条件下的织物国旗,成功在月球上展示。这面国旗由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卫林教授团队历时八年、持续攻关完成。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点火升空。北斗导航系统是国之重器,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则是北斗导航产业链的核心。而这颗芯片,是由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完全自主研发。武汉大学和刘经南团队承担北斗系统高精度的卫星轨道确定、卫星信号的精度和可靠性的分析评估等任务,多项新的北斗应用领域项目正在研究推进。
快舟、嫦娥、鲲龙、蛟龙、天问、天琴……一个个大国重器,无不凝聚着湖北智慧。
科教沃土助力科技强省建设
2月18日,牛年第一个工作日,湖北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集结号,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同时揭牌,组团发力,为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装“发动机”,增强新动能。
创新动能源于这里的一片沃土。湖北,拥有129所高校、3675家科研机构,全国第5个获批的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多个县市也正在打造创新特色。
目标一个接一个——
着力提升东湖科学城的集中度、显示度,加快推动武汉争创国家科创中心、打造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服务武汉城市圈打造“一体化、同城化”创新发展升级版。
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商机制和创新型城市群战略合作机制,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形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集群。
……
号角声声,鼙鼓阵阵,在建设科技强省的征途上,科技创新驱动着荆楚大地不懈前行。
科技巨匠 湖北骄傲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黄旭华荣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也是湖北首获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1958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秘密赴京,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此后30年,他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如今,中国核潜艇已经劈波斩浪,遨游于深蓝大海,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光纤之父
赵梓森
中国光纤通信走向世界领先地位,不得不提一个人——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赵梓森院士。
1970年,世界上第一次制造出对光纤通信有实用价值的光纤。那时候中国与世界信息不通畅,直到1973年,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的赵梓森才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梦想。
在单位办公楼一楼厕所旁改造出的实验室里,通过近三年努力,我国第一根实用型、短波长和阶跃型石英光纤终于诞生了。1977年,光纤通信被破格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从此迈入“快车道”。
现在,武汉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激光研发生产基地。
中国杂交油菜之父
傅廷栋
1956年,傅廷栋考取了华中农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师从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此后60余年,他专注杂交油菜育种,常年奔波祖国各地,带领团队育成了70多个油菜品种,特别育成优质“华杂”系列双低杂交品种10余个,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杂交油菜之父”。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每年生产食用植物油约1000万吨,油菜籽油占一半以上。如今,中国的油菜种植从长江中下游延伸至西北地区,不仅食用油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拓展了赏花、饲料、肥田、蜂蜜等多种功能。
傅廷栋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满足现代农业需要、得到农民认可,才是做科研的真义。(记者
文俊)
光伏因其有着零碳发电、绿色环保等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之一。光伏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
1月13日,位于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正式启用,8家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
1月12日,记者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看到,广西目前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项目——中国移动(广西)...
1月10日,记者从省通信管理局获悉,我省2021年度5G网络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全面实现了乡镇以上和农村热...
日前,全球领先的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题为《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