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 > 正文

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

  • 2021-09-24 16:10:39 来源:科技日报

无人无缆潜水器,又称水下机器人,是本世纪以来国际海洋工程领域发展的尖端技术之一,也是智能技术在海洋应用的典型体现。记者从9月23日举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课题绩效评估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已实现大规模、多类型无人无缆潜水器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

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徐文告诉记者,当今动态海洋环境的研究已从大尺度、慢变过程发展到对中小尺度、快变过程的观察。区域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特殊气候形成、灾害条件产生、生物变迁以及实时战区警戒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要满足区域、多变、实时环境观测要求,需要具备宽覆盖、人机交互与快变跟踪能力,利用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潜水器构成移动观测网络。

据了解,历时四年,在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配套经费支持下,项目完成了“探索100”自主式潜水器,“海翼1000”与“海燕1000”水下滑翔机,“海鳐”、“蓝鲸”与“黑珍珠”波浪滑翔机的定型、改装,制造了50台套台系统。工作水深跨越100至1000米,使我国海洋移动组网技术从理论仿真研究进入成规模试验乃至应用示范阶段。更重要的是,2020年-2021年,项目累计完成了四个月的海上试验,参与组网观测与探测应用的潜水器台种类和数量规模创国内外纪录。

“不同类型台、动态网络条件下的移动节点声学组网是一大国际难题,我们不仅成功提出了通信解决方案,还验证了成规模的基于海面/海底信标网络的水下GPS系统技术。”徐文告诉记者,在项目支持下,用于组网的水声通信机、水声传感器等重要水下装备实现了从试验样机到成熟产品的转变,进一步夯实了我国高端海洋装备自主产业化能力。

据了解,该项目隶属于“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依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天津大学、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浙江大学、中船七一五所、中船七一O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共同承担。(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标签: 尖端技术 观测网络 跟踪能力 动态变化

推荐阅读

太赫兹实时传输净速率超100Gbps 显著降低成本和功耗

太赫兹无线通信被普遍认为是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记者5日从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获...

可重构回收的高性能柔性电子器件问世 拥有广泛应用前景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信息学院赵刚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结合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和液态金属模板...

广西预防出生缺陷重点实验室启用 重点研发和推广遗传病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12月16日,广西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出生缺陷及干细胞生物样本库重点实验室、广西遗...

我国突破猪胚胎多能干细胞建系国际难题 最长传代次数超过260代

家畜干细胞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细胞培养人造肉生产和优良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自1981年小...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光学元件:成本低、操作便利,易于集成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张斗国教授研究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光学薄膜的平面型显微...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