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3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15位优秀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开展了一场对话。
青年人带着问题而来,期待年长者能为他们指点迷津。来自不同国家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也大方分享他们的“秘笈”。
对话活动以“开放、合作、共享”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青年人迫切想知道,怎样做出高质量的、有创新性的研究。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顿·李·格拉肖说,科研人员要对固有思维之外的事情感兴趣,但是仅靠好奇心还不够。“我们要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专注,与此同时,也必须保持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如何在事业起步阶段,在好奇心的指引下,找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016年京都先进技术奖获得者金出武雄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嘱咐青年科研人员,不要好高骛远。“如果聚焦一些小问题,你的目标会更清晰,更容易获得成功。”他认为,科研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实打实的问题上,做有意义的研究。
一些人做研究的方式是,手里有把锤子,于是到处寻找钉子。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某种工具,便想去寻找这种工具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不是好的方式。”金出武雄举例说,深度学习是一个工具,人们拿到工具后就会思考,它到底能干什么,但更应该做的,是先去定义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他能看到,一些科研人员习惯于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寻找问题,列举前人在某个领域做的工作,寻找那些尚未被涉足的领域。“但是,列举完了之后,恐怕你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
有了问题,才有解决方案。金出武雄说,创新要从问题开始。
如果科研人员终于找到了问题,着手开展研究了,那这个研究是不是高质量的呢?
金出武雄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式——如果你只能用形容词,比如“崭新”“创新”“灵活”等去描述它,那么“大多数这样的形容词是没用的,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金出武雄强调,要用工作本身去证明一项研究在技术上有卓越之处。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科研人员——只用漂亮的词去形容自己的研究是没有用的,一项研究的品质由它的内容决定。
新的问题又来了。研究做好了,要如何评估?
对此,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立场鲜明——千万不要被期刊的影响因子绑架。他直言,过于看重期刊的等级和影响因子,对科研会产生“毒性作用”,至少在他熟悉的生物科学领域就是如此。
兰迪·谢克曼表示,像《细胞》或《科学》这样的著名期刊,都只接收极少数“高调的受欢迎领域”的论文,这些论文能够吸引更多注意力,帮助期刊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文章被引用很多次,在短期内产生很大影响,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学术成果就值得鼓励。”兰迪·谢克曼认为,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时,应选择一个由现在依然在积极开展科研的同行们来进行评议的期刊。
所以,年轻学者还需要勇气和坚持。“你对你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要有信心和信念,而不是仅仅看《细胞》《自然》和《科学》这些期刊编辑们的看法。”兰迪·谢克曼说。
这场对话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他总结说,活动的开展能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坚定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具有价值的经验、教训、建议,让他们能够继续拓展思路,建立开放科学,推动科技创新。
本次对话活动由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与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给予特别支持。(记者张盖伦)
太赫兹无线通信被普遍认为是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记者5日从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获...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信息学院赵刚课题组提出了一种结合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和液态金属模板...
12月16日,广西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广西出生缺陷及干细胞生物样本库重点实验室、广西遗...
家畜干细胞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细胞培养人造肉生产和优良品种培育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自1981年小...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张斗国教授研究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光学薄膜的平面型显微...